博海拾贝 文摘 为什么说2008奥运会开幕式是永远的神

为什么说2008奥运会开幕式是永远的神

1

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结束后,我很怀念2008年8月8日那一晚。

当你想要给一位出生在2008年之后的小孩介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你会发现不知道从何说起,根本挑不出重点。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大气磅礴、典雅飘逸,明明是独一无二的东方色彩,却几乎直达全世界观众的审美点。

那晚的点火仪式,当李宁成为火炬的最后一棒交接时,美国NBC的主持人,本来正在介绍李宁的运动生涯。

突然,李宁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地,以傲人的姿态慢慢脱离地面,飞向了空中。

外国主持人先傻了三秒,然后连声惊叫:“就在我们觉得这届开幕式,已经难以达到更高境界的时候,怎么也没想到,他会飞到主会场的上空,那么优美。”

曾经的体操王子,已经人到中年,为了点燃圣火,他又一次接受了运动员时期的辛苦训练,身体的紧绷,精神高度的集中,一切都像是1984年洛杉矶赛场的往日归来。

那3分半奔跑的身影,映照在鸟巢所有人仰视的表情里。

观礼台上,是世界各国来得最齐的一次,包括时任美国总统布什、法国总统萨科齐、俄罗斯总理普京、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等67个国家领导人,这身影也映入他们的视野。

当时我才10岁,但家人围坐一起的泪目,现在还记得。

对2008年北京那个夜晚的回忆,当我们时隔13年再次提起时,只能想到,原来这就是我们所身处的历史。

北京奥运会开幕只有一个晚上 4小时8分钟。

为了4小时8分钟的筹备工作,一共维期 541天。

这漫长的旅程发生了什么呢?

在北京奥运会之前,我们对中国举办大型晚会的想象是什么?

春晚。

没错,从1983年开始,春晚这一大联欢的形式,一直是是国人期待与想象的最大公约数。

但奥运会不同,她不只是当时13亿人的热泪,她也是60亿人的盛会。

她表达的不仅是汉语,传递的还必须是世界的语言,她得让中国人叫好,也得让世界的人一眼看得明白。

·左图:雅典点火 右图:悉尼点火

但是,2008年,没有多少西方媒体能够相信中国能够办好奥运会。

因为2008年是中国近二十年来极其独特的一年。

每一年都会有喜忧参半,然而那年来得格外汹涌。

春夏秋冬,天灾不断。

1月10日,雪灾殃及中国19个省份。

1月31日,广州火车站,一位突然昏倒的旅客,在人群铸成的海洋中被送去救治。

2月,杭州遭遇50年不遇大雪,一位小提琴演员给滞留的旅客们演奏音乐。

5月12日,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无数人妻离子散、背井离乡。

·一对学生家长对着死去的孩子痛哭

然而,承前启后,历史在那年躬逢其盛,中国经济高速腾飞,以中国龙的姿态渐起于东方。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完成了很多第一次:太空行走,拍摄影像,还给我们通了个电话。

那年我们没有微博微信,上网也就看看手机报,那年我们有朴素的一面,也开始显露匆忙的疲态,速度正在加快,而我们还在等待。

大街小巷奥运的气氛,已经酝酿了很久,当时爸妈给我买的一套福娃,在家里书柜上摆了好久。

奥运会就在那一年的8月8日,这是我们早就知道,但仍每天盼望的一针强心剂。

时间回到两年前,接受开幕式总导演聘书时的张艺谋,是自信的,坚定的,甚至是年轻的。

然而他的开局并不顺利,雅典的北京八分钟,受限于场地,核心创意至少改了三次,表演内容无法铺开,导致被批陈旧。

第一环节是14名身穿民族服装、手持中国民族乐器的“奥运女孩”出场,跳了一段舞动北京,背景音乐是《茉莉花》。

因为奥运女孩们穿着清凉,而且是以红色为主的传统服饰,结果被痛批不伦不类,将东方文化展现得很低俗。

然而现场却很激动,很多外国人看完表演冲进来说:“你们勾起了我们,想去中国的愿望。”

·雅典的北京八分钟

最后的结果,虽然从包括陈凯歌、李安等名导在内的13家竞标团队中胜出,张艺谋仍不被看好。

据说,当年一号选手陈凯歌,提案还没怎么铺开,动情时,当场念了一首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二号选手李安倒真组了团队,连点火都想好了,但因为缺少大型活动的经验,过去的影像风格又偏细腻,也没能当选。

相比之下,张艺谋雅典的八分钟,反倒是难得的经验。

于是他抓紧投身到了筹备工作中,团队很快确定了基调:

那就是 违反期待值,破旧立新。

打破稳重端庄的晚会想象,树立浪漫轻松的盛会新貌。

理念确定了,天马行空的创意期是愉快的,大家挥洒想法,听起来绝妙的主意,很快提出又被很快否定。

鸟巢变凤巢、铺满地面的积木堆成地球、一百个皮影叠成一排…被放弃的创意是留下来的数十倍。

随时谈,随处谈,越谈越兴奋,讲得大声不够,还要手舞足蹈地表演起来。

当时张艺谋同时在拍《满城尽带黄金甲》,奥运创意小组在片场的客栈正热火朝天。

忽然听见外面打杀声就要过来了,赶紧撤开,结果下一秒刺客就破窗而入。

这就是当时的景象,张艺谋两头跑,一会看监视器,一会描绘脑子里转瞬即逝的创意,他有时极度兴奋,有时在角落里一言不发,没有人知道他皱眉时在想什么。

“如果演砸了,会是什么情况,我就再没有想过,那就肯定是人生最低点了,就你永远地给我们丢了一次人……”

第一次向领导汇报,收获了充分肯定,奥组委主席刘琪发言中提到的 “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被媒体争相报道。

民间舆论,全民期待,像潮水一样盖过了这个封闭在北五环外会议中心的团队头顶。

它变成了一个乙方,面对13亿个甲方的方案。

创作是个挣扎的过程,发高烧的一个过程。

而这过程持续了一年多,这是所有人过去经历从未有过的。

如果是拍一部电影,一个人就能拍板,但奥运会谁也不能放任自我,它必须是一个群策群力的结果。

由于张艺谋担心闭门造车会受限于经验,于是团队满世界去看最新的表演艺术和多媒体技术,最后的成果就是LED屏幕史无前例地大规模使用,直到今天看去都美轮美奂。

大家都很兴奋,就这样泡在创意的念头里,于是平凡的日常,有很多豁然开朗:

以鸟巢本身作为火炬的红绸造型,就来自削掉的 苹果皮

而最重要的五环展示环节,从地面揭起的发光五环这一经典画面,来自编导撕开黑板 保护膜

慢慢地,团队感情越来越深,像家人一样生活在一起。

在来自两百个国家的笑脸创意确定时,张艺谋给每个人也拍了张照片,大家都笑得灿烂。

愁眉苦脸的创作者们,换来了一张张难忘的笑脸,闪耀在那晚的璀璨里。

“有时候一个理念,要好几天,但有时睡一觉就没了,所以经常到工作室,所有人都在问我,导演,你变没有变,我说不变,这怎么可能变,这么好,一变都得变,结果三天,又变了……”

四大发明、笔墨纸砚、灯笼、击鼓、皮影,中国可表现的 传统意象,太多太丰富,不仅要有取舍,还要有新意。

要中国人见惯了还能惊喜,外国人没见过还不能落下刻板印象。

张艺谋作品以具有浓烈的中国特色闻名,这样的经验太多了,他知道一定不能走某些老路。

最后,场地中央巨幅的 LED画卷,让世人眼前一亮,它来自最新的科技,却生动展现了有悠久历史的纸张的轻薄和飘逸。

而为了说服团队不能击鼓,他找了自己90年拍摄的万宝路贺岁广告,省了不少口舌,画面里陈旧的过大年味,一下逗笑了大家。

于是团队开始寻找一种既有鼓的效果,外形又不是鼓的乐器,一个词语突然浮现在脑海:击缶而歌。

然而击缶方法早已失传,导演组提出要求:

1、声音里要有50%的鼓

2、50%的青铜感

3、力度共鸣的重低音占七成

4、金石之声占三成

5、同时缶的表面要加灯光

于是历史学家和团队立马开始了一场声音实验。

再苛刻、再闻所未闻的要求,奥运会期间,都必须实现。

2008个击缶演员,日夜排练,风雨无阻,这只是群像的一角。

实际效果也很出彩,它一下打破了对人海战术的固定设想,成为了当晚的最强音。

导演,演员,工程,每一个人都在各种“无理”的要求下,反复被折磨,又扛过了折磨。

有数不清的环节在反复折磨后,为了大局忍痛割爱。

皮影因为时长被拿掉,节目是一千多名官兵兄弟辛苦一年完成的,编导用哀求的方式正说反说,希望导演组接着修改,他们一定完成。

然而结果就是残酷的,背着两百多斤道具的士兵们,自责地找着自己不存在的种种过错,他们有委屈,但没有怨言。

当听说当晚会替补上场,立马就充满干劲:“放心吧,只要让我们上,就给他们一个惊喜。”

这种不允许失败的残酷,公平地指向每一个人,而正是为了呈现无与伦比的经典,展现我们国家精气神的一口气,支撑着所有人咬紧了牙关。

那个震撼每个人神经的夜晚,它的诞生来自每一个人精神的重压。

在2008年8月8日这一页翻过日历后,两年多前,那个年轻的张艺谋蓦然间老了。

不是面容,而是整个人可见的沧桑。

·2006年

·2008年

虽然个人的声名达到了顶峰,但这趟旅程,实在步履维艰。

成功导演一次奥运会,其难度就是在文艺领域造一艘航空母舰。

作为总导演,他不仅是艺术家,还要是个领导,对着人群发言;还要是个工程师,带着安全帽跑工地;还要是个商人,和供货商交涉;还要是个大保姆、大管家,操持着这个摊子。

如今过去13年,留下的记忆都是盛况,盛大到我们都忘记了筹备前期的各种困难。

奥运会的主旨本意是以体育的形式,让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民族,在这一段时间,可以抛开一切成见,平等地观察了解对方。

然而现实永远与本意相左,西方一些媒体、反华势力和政客沆瀣一气,在世界多地曾经企图阻拦奥运火炬的传递。

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国际奥委会采访时表示,北京空气的粉尘含量过高,一些需要耐力的项目,如长跑和自行车,可能会推迟。

随后美国《时代》周刊、英国《卫报》、德国《明镜》也相继借此渲染对北京空气质量的质疑。

·北京奥运会的雾霾战

·污染给奥运会蒙上了阴影

这些种种,都在大国崛起不可阻挡的脚步里,被一个个甩在身后。

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庄严宣布:“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北京”。

那一夜7点,近万名青年聚集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拍照留念,高喊“北京赢了!”、“我们赢了!”……

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欢呼雀跃,抛起藏族同学扎西托,他们高唱《歌唱祖国》。一个老大妈接受采访时嚎啕大哭,她说道:“8年了,我们憋的太久了,我要狂欢一个晚上。”

人们敲锣打鼓,对胜利的庆祝直至凌晨,他们又参加了升旗仪式。

在台湾,最热门的TVBS频道不断倒数着“奥运城市揭晓时间”。

在香港铜锣湾时代广场、维多利亚港畔尖沙咀文化中心,现场直播的大屏幕下人声鼎沸。

在澳门,狂欢的人们摔起了酒瓶充当爆竹。

此时,中国人的奥运梦已走过百年。

1908年伦敦奥运会后,《天津青年》杂志曾提出著名的“奥运三问”:

最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成为史上转播规模最大的一次,在全球范围有45亿观众看到了相关比赛和信息,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5000小时的报道和转播,是雅典的三倍,悉尼的四倍。

世界看到了中国,中国也走向了世界,梦已成真。

在苏联解体后,1993年,乌克兰黑海造船厂厂长发现瓦良格航母已经无法造出来了,他说道:

“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九个国防工业部、600个相关专业、8000家配套厂家,总之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他。”

成功且完美地办成一次奥运会,她也需要一个精密且宏大的社会系统。

从1998年开始,中国就通过了一个12.2亿美元的10年预算,用来改善环境,计划经济留下的700多家重工业工厂也会在未来5年内渐渐迁出北京。

北京有60万名志愿者随时准备投入到奥运会工作中,94.7万名在校大学生都至少具备了英语的基础交流水平,还有许多西班牙语、德语等小语种专业学生在等待着外国友人的求助。

5千多辆清洁车会在清晨穿梭在北京的各条道路,1.5万辆公交车、6.7万辆出租车迎接世界各地游客驶向目的地。

2006年,全国平均电视机普及率达到85.88%,“北京欢迎你”的信息传到了每个角落,他们知道这是属于中国的第一届奥运会。

·在河南包头乡,大学生支教老师带着小朋友点起圣火,举办了一次乡村里的奥运会。

最后,成龙唱响了那句“北京欢迎你,为你开天辟地”。才发现这句话不仅仅是歌词。

时间流逝,我们的记忆,已经从集体变得更加私人,也许还能回想起,坐在一起,等待火炬点燃时心情的波澜。

那一夜北京奥运会永远以骄傲的姿态,进入了历史的册页。这时重温它,正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66012/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