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我要辞职做股票投资

我要辞职做股票投资

1

昨天找领导聊了下,提出辞职

领导得知我不是跳槽,而是转做自由职业–投资,很诧异,劝我再考虑考虑。

我告诉他,我做投资13年了,比我做的IT技术方向,还要早几年。辞职的事也规划大半年了。反复的想了很多遍,如果遇到最差的行情,会怎么样。所以并不是一时冲动。

在考虑的大半年内,我仍然得忍受自己早就不喜欢的编码工作。在这段时间,还上线了一个关键项目,解决了困扰我几个月的技术难题,做了几个重要的功能、性能优化。也算是对工作负责吧。

同时,每天早起看书0.5~1小时,周末至少看3、4小时的书,还经常走出去调研。我喜欢看书,喜欢思考商业案例,喜欢琢磨那些不利于投资的人类心理倾向,喜欢到处走去调研,也喜欢定期的分享。另一方面,我还得忍受写程序中那些无穷无尽的小细节。

程序员是个非常细致的活,设计时考虑的功能点、性能点有一点不到位,代码中有一个字符或参数的疏漏,就会出现各种或必现、或偶现的功能、性能、稳定性问题,让你疲于奔命。

投资是个模糊的、哲学的事。投资总的来说,就是择股(或其他风险资产)和择时。择股就是看这家公司的竞争力、发展空间,具体来说,产品的销售与友商谁快谁慢、体验谁优谁劣、价格谁高谁低、渗透谁深谁浅,都是关键因素。或者是否有其它的护城河模型,如转换成本、网络优势、社交属性、规模效应等。择时主要就是看PE/PB和周期位置,尤其是后者,如经济、信贷、企业盈利、投资者风险态度等各种周期的位置。这些都不需要精确,大多数关键方面、有大概程度的正确,即可。对喜欢做这种事情的人,还一直做写代码这种琐碎、细节无比的事,是比较痛苦的。更何况,以我的年龄、职级,在互联网行业,也不可能继续做太久。

当然要做喜欢的事,而不是不得不做的事,临界点有两个,资金量、胜率

资金量

我在16年底就下定决心,不追求相对收益率,只追求绝对收益。17年榨菜连续上涨,年初还是70~80亿,7月底出中报跳涨到100亿、年底很快到133亿,如果我因初期70亿左右(目前330亿)的几笔投入就满足,不可能取得目前榨菜上7位数的绝对收益。加上海天卖出时4.3倍的收益,我从16年底到现在的收益率达到了2倍,其中A股达到了2.5倍,港股由于投资维他奶,暂时还没有收益。而且这是我这几年持续加仓的摊薄前提下做到的。

2

另外,16年前后,我以30多岁、本该养老的IT界高龄,去了一个大厂。待了一两年后,我发现大厂码农真是个苦逼活,大家都靠磨损自己的身体挣钱,我果断离开。靠着这段大厂工作的履历,我顺利去了目前的中小厂,拿了个小组长的职位。收入虽赶不上大厂,但不至于大厂那样时时刻刻,忙并焦虑着,连周末也静不下心来,这让我有很多的业余时间可以学习投资。同时又比传统IT企业的收入,上了一个台阶,这都跟我今天的资金量有很大关系。

所以资金量是非常重要的,5万块钱翻10倍,也很难让你的生活进入下一阶段。一两次跳槽,就能让家庭现金流翻倍,这是非常宝贵的投资本金。等到本金乘以收益上一个台阶的时候,本职工作也基本到了一个瓶颈期,转职业投资,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过在这个特殊的时点,有个关键问题,如何度过即将到来的证券市场寒冬。

如何过冬

这几个月,我看过很多人的职业投资宣言,有一点我并不认可。不能拿过去几年的收益率来线性外推,目前已明显是景气、乐观周期的极高点,未来几年一定会发生周期反转,要收获正向收益会很难。

很多在股市赚了钱的人,认为自己投资年龄长达5-10年,收益率已足够有说明力。我认为这个时间还是太短,近几次的所谓熊市,杀伤力都远远不够。15年、18年这两次,优质的成长股基本只跌了20%左右,下跌的时间也就半年。10-13年的这4年,虽然时间够长,但下跌幅度不大。真正的大熊市,基本都持续1年以上,白马股(核心资产)下跌至少在50%以上。这一点,从美股1972~1974年漂亮50危机,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裂连跌4年,07~08年次贷危机,A股01~05年大熊市,07年底~08年大熊市,都可以印证。道理很简单,周期就像钟摆,每次都是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才可能发生反转

所以,一个职业投资人,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全部持有风险资产,但资金量又没有非常雄厚,例如达到50~100倍家庭支出,后面可能非常被动。熊市下跌到一定阶段持仓股下跌一半多了,估值已经很低,本是买入的大好时机。可是因为刚性的生活支出,不得不在低价减仓,这是非常可怕的。为了那一天,我会提前进行防御,甚至放弃目前的潜在利润。因为利润最大化和应对周期下行是不可兼得的

从去年7月开始,我持续的进行清仓、减仓操作。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撤出了4成的股市市值(1.2倍投入本金)。从而让股市市值在家庭流动资产中,只保持5成仓位(以前长期9成仓位)。我的目标是股市保持4成仓位,即7年家庭支出,6成仓位约10年支出,用来购买无风险资产。

我考虑过债券,但国债貌似难以转让,不利于周期底部迅速出击。还考虑过企业债、地方债、可转债、债券基金,但都不太懂,毕竟不是无风险的国债,是否会在通胀上升、利率提高的衰落、悲观周期中,遭受净值损失呢?

也考虑过买高股息股票,如银行股。但09年初到14年中,5年半持有招行等银行股的煎熬经历,让我至今心有余悸。信贷窗口从大大松开到猛然关闭,虽然利率上升利差提高,但放贷的标准提高,能放出去的款也少了。一加一减,业绩到底是上升还是下降呢,不好说。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招行09年到14年的业绩增速、股价、PE。当然,如果准备长期持有,比如5-10年,我相信招行还是不错的。但对于专攻消费成长股的我来说,如果2-5年后,成长股跌到了低位,需要大举买入时,但持有的银行股也下跌了,加上股息仍有损失,那我还不如过冬时持有无风险资产。

最后决定还是买大额存单(感觉好没水平的选择啊)。

这大半年来,我反复的对自己未来做压力测试。中美近几十年来的几次大熊市,短则1-2年,长则3-4年。所以我用3年为一个单位,来考虑极限情况下的生存力:撑过最坏的时间,在基本面衰落、投资者恐慌的极端周期区间,再次加仓,从而实现复利。

我将现金分成两部分。留出3年的,存做活期、0.6/1/2年大额存单,涵盖我近3年支出。剩下7年的,买2/3年的大额存单,平均有3.5%。如果熊市持续3年,前一部分被消耗光,后一部分的利息加上剩余股票的股息,可形成1年支出的现金,即3年后我有8年支出的现金。如果此时到达周期低点,我可以投入6年支出,保留2年支出。如果情况理想,1-2年就到了低点,我可以投入7年支出,仍只保留2年支出。6-7年支出的投入金额,跟我现在从股市撤走的金额差不多,那些没有再投入的现金,让我安然度过3-5年。

下一个三年,也是同理。如果结束才到低点,我还有6年支出供我投入。6年反转,基本是一个极限值了。这种先例,美股近50年、A股近30年都没有。而且,随着持仓企业业绩的增长,基本每3年就可以上一个台阶,利润成长30-80%,让估值大幅下降。6年时光,再保守也该进入估值+业绩提升的股价修复期了。市值的增长将会代替大额存单,提供我生活所需。

胜率

其实长期投资来说,最最关键的就是胜率,这个胜率不是股价提升的概率和幅度,而是你看准的企业,业绩增长能否符合你的预期,而这又取决于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如果这些符合预期,股价提升也就顺理成章了。

注意看如下当时点评中的竞争优势排名、海天和榨菜点评(竞争力排名和点评的修改时间大概在15、16年)

3

近一年多对维他奶的观察中,即使可口可乐和康师傅利用自己的渠道优势,贴着维他柠檬茶各种低价卖、抽红包等活动,在大多数终端,生产日期仍远远落后于维他,甚至最终下架。豆奶上,豆本豆虽然利用维甄豆奶的低价,在线上和部分商超高歌猛进,但连锁便利店大多仍是维他豆奶的天下。

休闲零食也如我所料,缺少差异化的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在经历了前几年的流量红利后,收入利润增速双双下滑。

2020年过年期间,经常宅家做饭,于是对厨房家电有了兴趣,花好几天研究了苏泊尔和小熊电器。发现苏泊尔只是在无电的传统锅具有优势,对各种带电锅具,常常低价还拼不过美的、九阳等友商的销量。小熊虽然品类多,销量大,但有个塑料的电蒸锅锅盖,给我印象深刻,你有听说过塑料做的锅盖吗?两家企业均在研究后放弃买入。从后面的业绩和新闻报道来看,基本跟我的预想差不多。

基于这些,我对自己的胜率还有很有信心的。

之后的生活

我看过一些职业投资者的分享,常表示无所事事、无聊、失去新鲜感。可能人各有志,我虽然做投资13年了,但是现在劲头越来越大。我最喜欢巴金的一句话:没有人因为多活几年几岁而变老,人老只是由于他抛弃了理想。

我对时间的安排如下:

上午看书,学习经典,丰富知识体系。其实我已经坚持近一年之久,有时候去看牙或带孩子出行,地铁上、医院里,我也会看书。

下午出去走访调研,或者研究商业案例。我已经准备了几十个研究课题,涉及食品饮料五大子行业,软饮料、休闲零食、调味品、酒精饮料、主食类。

计划一年有几次去外地看看,挑一些代表的一二线城市调研下,这样尽可能消除我认知时的地域偏差影响。

晚上就是辅导孩子作业,和适当看点影视节目放松一下。还要留出时间跑步、散步,毕竟减肥的目标只完成了一半。

感觉时间还是挺紧张的。我已经在之前的岁月,在游戏和影视剧中,蹉跎了那么多的时光。是时候抓紧每一刻了!

来源:雪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61448/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