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傣族小哥养大闸蟹的资料,很有意思

傣族小哥养大闸蟹的资料,很有意思

@卢诗翰:刚刚去看了那个傣族小哥养大闸蟹的资料,感觉很有意思

故事本身是傣族小哥老孟养大闸蟹11年不成,最后来自上海的扶贫干部请来了上海的技术专家水产学副教授给予指导最后成功。
但这个热血故事背后的细节更有意思:

1
云南德宏遮放镇位于中缅边境,是320国道出境线上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当地气候宜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甚至这里还有温泉,有德宏泼水节,吸引了不少人去自驾游。

强大的基建(保证自驾游能开进来),强大的消费市场(有游客),安宁的边界环境,
基于这些前提,傣族小哥老孟开出了农家乐,并且生意不错,这是后续能硬撑11年的关键

2
遮放的气候条件好,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老孟认为可以养螃蟹,这个认知其实没错。
但一直以来当地无法养螃蟹的原因有2个,一是技术不到位,比如老孟自己,连续11年没成功~
养殖业是技术活,细节很多,当地在这块基本没有积累,老孟只能自己摸索。
第一年老孟没清杂鱼,于是小蟹苗没活
第二年清了杂鱼但忽视了封口,螃蟹长大后居然给跑了
第三年有黑鱼跑进来
。。。
最惨的时候,三万块蟹苗最后只出了6只螃蟹。

3
直到2018年上海青浦的援滇干部怀向军到来,怀向军在青浦区农业农村委的畜牧水产部门工作过,水产养殖是他专长。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一般扶贫干部看见你11年螃蟹养不成,可能就让你别折腾改养猪种田算了。
但怀向军的专业认知让他敏锐的意识到,这地方的水文条件,似乎真是可以养螃蟹的,老孟养不成可能是有别的原因。但他也无法开出具体的药方,于是问题被交给了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教授马旭洲。

4
马教授到来后,一下就看出了很多问题,比如~
“蟹塘水面上飘着的这些水葫芦,是谁让你养的?”
老孟在之前的摸索中打听了很多窍门,但类似养水葫芦这种技巧,其实未必适合螃蟹。
马教授全盘进行了修正。

并且,最重要的,马教授带来了新的蟹苗。
之前说了,当地水文条件OK,但长期没有养螃蟹成功,一个原因是技术不到位,另一个,可能就在于蟹苗。
马教授带来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江海21号品种。
(这可能也是之前扶贫干部无法解决问题的原因,江海21似乎2016年才问世)

5
这个品种足够先进,并且配合当地水文条件,有可能形成错季销售,提早一般大闸蟹3个月上市,这个时间差带来的经济效益,才决定了其可以大规模形成产业的基础。

很多人认为扶贫就是教人养殖搞产业链,其实没这么简单。
能养螃蟹和能大规模养殖形成产业是有差别的,后者需要算运输物流这些经济账,当地地处偏远远离消费市场,如果只是能养,那大规模养殖出的螃蟹,比同类的运输成本更高,并没有竞争力,你养出来也卖不过别人。只有加上错季提前销售这个优势,才能大规模推广。

所以,这个故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坚持就会有回报的热血故事。
他其实牵扯到了,强大的基建和消费市场,先进的农业技术更新,懂技术懂市场的官员,成体系的扶贫体系。这个故事背后的细节比故事本身更精彩。

1
2
3
4
5
6
7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5614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