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说说郭嘉

说说郭嘉

timg

上篇《说说刘禅》里,有读者评论,想让我们聊聊郭嘉和戏志才,这里就以我个人的视角简单评述一下。

首先,戏志才这个人物,根据记忆,在《三国演义》里应该是没有出场的,在《三国志》里,也基本都是和荀彧及郭嘉关联,为荀彧推荐的人才及郭嘉之前被推荐者,没有具体事务表现,实在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因为早夭且和郭嘉并论才能被大家关注,在历史上,就是一个被遗忘的人。

而郭嘉这个人物,身上最鲜明的两个印象则是智谋无双与英年早逝,前者让人印象深刻,后者的戏剧性则让人带入情绪,从而使其成为三国时期魏国最受大众关注的谋士。

事实上,郭嘉确实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谋士。

首先是识人:

1、在袁绍声名为天下先,且势力占据大优势的局面下,认为其不能定霸王之业,接着用行动践行理念,去之,随后就入仕曹操。

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三国志》

2、曹操征吕布的过程中,历经三次战斗后,吕布守坚城不出,拖下去局势不利,因为此时兵卒久战疲乏,曹操地盘处于四战之地,郭嘉急说:

攸与郭嘉说曰:“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
《三国志》

果然,坚持到后面,曹操引水灌城,生擒吕布。

3、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相持,知道孙策即将背刺,大家都很怕,而郭嘉来了句:

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三国志》

这个过于神奇,我甚至都觉得有点假,可能是郭嘉掌握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情报吧。

4、官渡之战后,曹操在追击袁尚、袁谭过程中连战连捷,郭嘉判断:

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
《三国志》

果不其然,之后袁谭和袁尚争冀州,曹军再出,冀州遂平,郭嘉之料敌于先,恐怖如斯。

5、曹操准备北征草原乌丸与袁尚,很多人忧虑刘备和刘表会进攻许昌,郭嘉又来了一次经典判断: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三国志》

后面局势果然如郭嘉的判断,刘表与刘备互相并不信任,并没有北击许昌。

其实,郭嘉判断准固然是一件令人惊叹的事情,但更重要的点在于,他的判断可以被曹操及其他谋士信任,并且依据此判断进行军事行动,这就非常可怕了,足以证明其智谋是能够得到众人认可的。

然后,郭嘉非常厉害的一个点在于,视野广阔。

三国时期,书籍都还主要是竹简形式的,这种时代里的信息传播基本都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

而郭嘉此人,上面的识人所言经历就可以看出来,南边的孙策刘表,东边的吕布陈宫,北边的郭图逢纪,其性格特征都了然于心,这在那个时代,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让我觉得其可能掌握了魏国的军事谍报系统(注:猜测)。

不过,即使如此,其判断也过于准确,一方面可能是其智谋,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史书只记载了其判断准确的那些,判断有误的没写或者不知道,于是营造出这种局面,类似于现在的很多股神(注:阴谋论)。

不过郭嘉这些毕竟是正史记载的事迹,逼得让我用猜测和阴谋论去解释,才能验证其表现,可见其判断之准确。

就算上面说成这样,郭嘉最为人称道的事情,其实还没有写出来,这就是官渡之战时著名的十胜论: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兵强,无能为也。

十胜具体内容放在后面

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傅子》

本朝开国太祖对此的评价:

郭嘉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1959年第二次郑州会议)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傅子》

这十胜论为何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

因为郭嘉的说法覆盖了政治道义、政府得失、军事局势、个人特征等多个方面,基本上是对交战双方进行了一次综合评估,体现了郭嘉如何看待战争局势的走向,就类似《孙子兵法》的开篇第一段,明确展现了作者的战略水平。

这也是历朝历代后人之所以一直称赞郭嘉的根本原因。

不过,当下这代人之所以盛赞郭嘉的主因,可能还不是上述这些点,其关键在于几句话:

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

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三国志》

操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三国演义》

曹操,是世所公认的军事家与政治家,其军事与识人水平,能被众人认可,而其如此感叹与遗憾,就印证了郭嘉的实际水平。

在郭嘉被审视的视角里,曹操是拥有最多信息的,也是最有资格去做出评判的,因为其既是主君,又有军事水平,而且在失败后发出的遗憾之语,尤其能体现内心真实想法。

所以郭嘉之才,毋庸置疑,只是英年早逝,没有更多发挥的空间了。

注:有很多人认为郭嘉比不上诸葛亮、荀彧、司马懿、周瑜,参见知乎,这样说的人不在少数,其当然有依据,核心在于这些在各自阵营里起到的作用比郭嘉大,以及政治地位比郭嘉高,但是,作用大以及地位高,并不能论证出这些人智谋比郭嘉强。

治国其实不靠策略,治国的作用比郭嘉这种不参与政略的人大,根本没什么特别的,要比郭嘉强的点,得是在策略方向上,而这方面,这些人都属于顶尖水平,不分高下。

(类似我们说黄忠箭术高,你非得和我说关羽单挑厉害,后者我并不否认,但其实后者并不影响前一个观点。)

补一个八卦: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 · 武帝纪》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三国志 · 周瑜鲁肃吕蒙传》

你们觉得,赤壁之战,胜败的主因是什么呢,是火烧还是传染病呢?

来源:历史八卦杂谈 微信号:history-say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55353/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