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为什么你要少看《三十而已》

为什么你要少看《三十而已》

作者:鲁舒天
支持:远川研究所传媒组

电视剧《三十而已》最近大结局了,笔者本来没有观看的计划,但架不住天天被微博和抖音上各种片段刷屏,只好充了企鹅会员,一集不落的看了一遍。

平心而论,这部剧拍的还算可以,尽管没办法跟国外的同类剧如《欲望都市》《东京女子图鉴》相提并论,也很难看齐大陆十几年前的《粉红女郎》和《好想好想谈恋爱》,但在优质电视剧愈发匮乏的当下,《三十而已》还是要比《精英律师》强1000个《娘道》。

这几年国产电视剧在蹩脚编剧和流量小生的加持下,大都开始放飞自我,比如2019年奇幻大剧《封神演义》里杨戬爱上苏妲己,豆瓣喜提3.3分;被两大卫视安排在黄金档的《如果岁月可回头》鸡汤废话一箩筐,让靳东的油腻程度从92号提到95号;更别提剧版《爵迹》了……

我们的文艺事业这些年越来越像中国足球:心安理得的做最差。所以《三十而已》在一众矮子里面,绝对能算将军。不过笔者在花了两天三夜足足看完43集之后,还是要下一个结论,那就是:包在提拉米苏里的老鼠药,要比搁在农药柜台上的百草枯更容易让人中招。

换句话说,《三十而已》这种剧你还是要少看。具体的原因有三个:

1. 配方:源于生活,低于生活
2. 调料:鸡汤循环,情绪轰炸
3. 火候:搁置争议,兜售粉饰

下面进入正文部分。

01. 配方:源于生活,低于生活

《三十而已》跟前几年盛行的粗制滥造、大干快上、故事虚假、内容苍白的现代都市剧相比绝对不能算烂剧,但它最大的问题在于:创作水平仍然是“源于生活而低于生活”。

所谓低于生活,是说一旦到了需要展现人性及主题真理性的场合,国产剧就瞬间切换到“冲突不够,人渣来凑”的狗血模式,从《我的前半生》里的陈俊生、《都挺好》里的苏大强、再到《三十而已》里的许幻山、梁正贤、林有有,剧情全凭脸谱角色的“行为不端”来推动[4]。

在戏剧理论里,概念化、标签化、扁平化的叙事手法必然是简陋和低级的。导演徐浩峰讲,他们上学那会儿教的是,想表现“我爱你”,台词就得写“我不爱你”,人会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这叫生活修正本能。但现在的剧都很弱智:你爱她就说爱她,你人坏就得掉渣。

垃圾能够登堂入室,和网络平台“开口我有大数据,闭口目标观众群”的生产环境有关。前几年因为大IP剧,业内涌入了不少业余编剧,这批人的创作能力在行业及格线以下,导致很多影视作品在剧作环节是零分甚至负分[2]。《三十而已》就提供了一个现成案例:

女三号钟晓芹是上班族,没有写作基础,没受过专业训练,第一次辞职写小说,就拿到了150多万的版税,如此天赋,余华看了沉默,莫言看了流泪,村上春树看了撕心裂肺。这个虚假剧情折射的,正是一类“随便写写就是写小说,随便编编就能当编剧”的幼稚想法。

成熟的作家、编剧均是创作职业化的结果,就是说一个有天赋的写作者如果不把百分百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创作,便根本不足以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全职写作有相应的风险与代价,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就讲,一个人作家在决心写长篇之前,必须有足够多的原始积累保证自己不会挨饿。

编剧艺术是时间的艺术,作品深度是作者的深度,内容行业是农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剧集制作再怎么产业化,也不能让讲故事的人产出化[2]。

业余编剧缺乏深度,缺乏生活的沉淀和积累,但又想出作品,就不得不靠脑补和瞎编。而脑补和瞎编的成果,一定带着标签化的强烈俗套。比如在描绘都市渣男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数业余编辑只能往“窝囊废、小气鬼、骗炮男、陈世美”这四种类型上去编,毫无新意。

不光是新一代的编剧,受校园青春疼痛文学启蒙的新一代观众也有同样的问题——纸媒时代追郭敬明,门户时代追木子美,移动时代追咪蒙——对生活的理解更多来自于别人的填鸭和投喂。遇到经验之外的艺术复杂性与历史厚重性,就用“三观不正”强行消解。

于是,在新一代观众眼里,《包法利夫人》成了“两个世纪前作天作地作死自己和老公毁了一家子人的法国女文青的故事”;《英国病人》成了“把婚外恋说得冠冕堂皇”;《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屌丝逆袭;《断背山》是gay男骗婚;《泰坦尼克号》是旅行出轨……

作家金宇澄在《十三邀》里说过:“我们年轻的读者,对三观不正特别敏感,还有是一个最不好的词,“渣男”这个词最不好,(人)本身是非常复杂性的东西,这个也渣男,那个也渣男,你把这么复杂的人性变化,你用这么低能的一句话就去涵盖它,太幼稚,太可怜了!”

一个人经历越多,才越会发觉人的复杂。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有一句名言——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来的世界观?时至今日,就是这种认知体系稚嫩的人在带观众看世界,看到的都是“带节奏、洗白、油腻、渣男、绿茶、屌丝、中央空调”等网络标签的落地。

乍看很丰富,其实很贫瘠。编剧只会标签化,观众只懂标签化,最终一定会导致剧情来自生活,但却远远低于生活。

02. 调料:鸡汤循环,情绪轰炸

当然,事情可能有另一个解释——不是《三十而已》够不上好剧的标准,而是它压根没打算套进剧的标准。

如果说之前那类表情包、抠图的剧叫做“PPT剧”,那么《三十而已》则开启了“公众号剧”的新篇章,它频繁设计可供舆论发酵的互动讨论环节,只为切入痛点、引发焦虑、吸引流量,有评论形容:这就是一款专门为微博热搜、短视频热榜、社交媒体传播量身定制的剧。

只要能把近期热点塞进爽剧拼盘,结构、人设可以随便牺牲,前情、后续可以自相矛盾;为了最大程度地迎合观众,该接的地气要接,不该接的地气硬接;为了让观众有代入感,有YY空间,为现实题材安排仙侠情节更是家常便饭。搞得角色不像是在过日子,更像是在游戏里开挂通关。

截屏2020-08-14 上午9.57.53

你看人家连图都备好了,就等你转发了

一个真相在于:一部国产剧烂或好,并不必然构成它的存续标准,并不是好剧才会火,烂剧一定沉,关键看它是否有热度,是否引起了话题。只要观众能一边骂一边看,平台就能一边收视一边赚。不怕你不骂,只怕你不看,真没人骂了,利益方甚至会雇人出来骂,反向营销岂不快哉?

什么样的东西有流量呢,看看公众号就知道了:鸡汤情感、八卦绯闻、绿帽出轨……这些内容不是爆款文章的全部,却足以代表爆款中最low、最无门槛、最易生产的那部分。所以,别看顾佳、王漫妮身上有中年危机、性别平等、职场压力等严肃议题的蛛丝马迹,它最终都要绕开严肃,回归撕x情绪。

这些速成、猎奇、通俗易懂、简单直给、不挑战观众认知、不寻求深刻传导且适合集体吐槽的狗血桥段经过电视艺术重新编排后,转瞬就能为一批寄生在热搜产业链上的公众号指引方向,它们会迅速生成走量不走质、走肾不走心的爆款鸡汤文,为下一轮“公众号剧”提供宝贵的创作思路。

这催生了一种新模式:剧情要素来自100篇情感爆文,渣男、绿茶、lowB、贱人、海王……应有尽有,精准轰炸你的情感神经末梢,然后催生出100篇新的爆文,进而启发续集的创作思路,逐步形成了以“鸡汤文内循环为主体、现实外循环为辅助”的电视剧发展新格局。

对这种新鲜出炉的骚操作,我们真的陌生吗?不,几年前就有人这么干了,只不过它1.0的版本叫“互联网+”。从2015年开始,一部分创作者为了配合平台打造有“网感”的影视剧,不再研究创作,转而研究观众,恨不得每一场戏、每个人物都是为挑逗观众G点、迎合固有成见而设计的。

目标受众开始出现细分:女观众、废宅、直男、小镇青年、都市白领、独立女性、95后、00后……在这类依托算法、大数据、市场趣味的“理财产品”实现定向收割的过程中,具备作者性的创作早无立锥之地,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因为它们不平滑流畅、不利于下咽,无法成为普罗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

2018年,在中意电影论坛上,有记者问《完美陌生人》的导演保罗-杰诺维塞:在中国拍电影要考虑小镇青年的口味,你平时创作是否也会遵照相同的逻辑?保罗的答案是,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可以说导演的确是为观众拍电影的,但导演永远不应该为特定的观众拍电影[2]。

截屏2020-08-14 上午9.58.01

真正的好作品,需要迎合观众吗?

过去几年,印度的《摔跤吧!爸爸》、泰国的《天才枪手》、西班牙的《看不见的客人》均未分析受众,却都凭借娴熟的类型片手法与精巧的剧情安排征服了中国市场的票房和口碑,原因很简单:中国观众其实是识货的,欣赏国外佳作,只需要一个靠谱的字幕团队。

真要谈受众,好作品的受众是全人类,美剧连太平洋都能飞过去,我们的“对口”剧却总觉得隔了一条江、换了一拨人,内容就卖不动了。其原因或许在于,垃圾制造商也看过赵本山的小品——卖拐只能盯着一类人坑。

03. 火候:搁置争议,兜售粉饰

除了以上问题,《三十而已》最大的症结并非无效叙事、口水台词与狗血情节,而是它滥用了一些原本值得讨论的现实议题,用时兴的话讲,叫浪费公共资源。

有些人可能会说,看国产剧就是打发时间图个乐。我想说的是,那是因为国产剧有段时间做烂了,导致精英观众大量流失,变得只对美剧、韩剧、日剧抱有期待,这个现象不仅不能证明“看剧等于娱乐”,反而应当成为国产剧“知耻后勇”的督促——大家仍然需要在故事里找价值,只是不相信还能从你这里找价值。

一个故事有没有价值,取决于创作者是否发现了新的社会阻力;一个故事好不好看,则取决于呈现阻力的钩子是否精准地道。在电影愈发偏重视觉享受的当下,电视剧本就是时代中最能表现社会形态和生活形式的媒介,观众渴望在此看到真正的好内容,即对社会有观照,对生活有比喻,对人生有启发的内容。

截屏2020-08-14 上午9.58.11

《万箭穿心》剧照 ,2012年

好内容必须具备“生命感”,须经过深入思考,须对现实进行提炼,须保持人性温度。颜丙燕、李现演过一部《万箭穿心》,其中有下岗、出轨、自杀、夫妻矛盾、婆媳矛盾、母子矛盾等情节,但它的戏剧冲突非常扎实。观众看完只会对万箭穿心的中年生活感同身受,不会嫌冲突少,只会嫌冲突多。

反观《三十而已》,其创作仍是套路化的、程式化的、配方式的,只见技巧,不见生命,这样的内容只会引发吐槽、引发点击、引发同行效仿,却无法从根本上感动观众。它不是一些人指出的“结尾塌了”,而是初心就没多好,本就是抱着流行的目的,压根不敢有流传的企盼。

无论是全职太太、沪漂女还是小职员,即便不考虑近期被频繁消费的年龄30+,仍有不少点可以挖,如城市生活的社会责任、道德素养、人生思考、人性变化、经济压力、政治生活,即便最后一条无力触及,前面都可以探索,不至于拍成2020年的《妻道》。

换句话说,《三十而已》不过是兜售了一份伪中产的幻想,和独立女性的奋斗史或觉醒史无关,三个女主都实力配不上野心,受消费主义捆绑严重,还缺乏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貌似对感情有主见的她们,却都期待一份过给他人看的幸福。

按照恩格斯的论述,女性具有世界意义的失败就是进入到“专偶制”家庭,这种婚姻制度的本质,就是男性对女性的剥削。很多人在这种剥削形式中寻求物质补偿,自以为扳回一局,其实不过是浮士德与魔鬼签了一个约——项链戴在奴隶的脖子上,再华丽也是锁链!

我们也不妨来看一些正面案例,看看好的女性题材是怎么表现“矛盾”的:

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在讲述女性困境的时候,就没有丑化男主,在故事设定中,孔侑饰演的男主和女主金智英的感情非常好,可以称得上她在男权社会中的避风港。即便如此,金智英还是会不断收到家庭、社会、职场等各种环境射来的暗箭,这才是最讽刺的地方。

截屏2020-08-14 上午9.58.24

《82年生的金智英》,2019年

比如男主想休假帮她带孩子,但韩国的潜规则是你只要提休假,晋升就没戏了。金智英一想,影响老公工作就划不来了,毕竟家还靠他养活呢,只能深明大义继续受累了。你看,这就非常高级地表现了女性在传统东亚社会的框架内是如何被设计的:你想突破,条件早就封死了,你碰到壁甚至会主动退回去。

看过《82年生的金智英》,就不难明白何为“根本矛盾不解决,小确幸掩盖不了大失去”;而看过斯嘉丽·约翰逊的《婚姻故事》,就不难明白“女人不需要你理解只需要你爱”是句PUA术语。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看看好莱坞电影对女性权利的讨论具体进行到了哪一步?

在《婚姻故事》里,“寡姐”斯嘉丽·约翰逊演了一个有才华的舞台剧演员,她丈夫是纽约一个小有名气的舞台剧导演,两人看似平稳的关系是以女方一直以来的牺牲去维护的,这个牺牲就是她原本可以去洛杉矶发展,拍美剧、拍电影,成为世俗意义上更成功的大明星。

截屏2020-08-14 上午9.58.35

《婚姻故事》,2019年

寡姐为了感情一直隐忍,忍到了男方忘记了她的才华和可能性,觉得她只配给自己打下手——要是没我,你连仅有的事业都捞不上——然后他就打脸了。

但《婚姻故事》也没有去刻意丑化谁,它只是真实反映了那类相对平和的大男子主义者的缺陷,即他们在潜意识里仍没有把伴侣当成独立的个体,对她们表露出的个性深感不安。

这些你在《三十而已》里统统看不到,它只提供舒适圈、从众台阶、成功度量衡与道德审判,不干输出价值、剖析人性、启发观众的赔本买卖。退一步说,它也应该学学二十年前的《欲望都市》,在时尚、爱情和性启蒙上做一个表率,提高一下国内都市题材的level,而不是以手撕鬼子的逻辑把大女主剧拍成鉴婊神剧。

文艺作品虽然没有改变现实的责任,却有反映现实的义务。

真正塑造独立女性,就该明白她们要的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精英,而是心理上更平权的男性;真正反思从众代价,就该把孽债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囫囵吞枣地推给“渣人帮”;真正探讨身份跃升,就应该有像《寄生虫》一样素描阶层的觉悟,而不是粉饰乡愿。

按照剧评人毛尖的观察,以职场剧与女性群体为代表的国产剧质量滑坡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话语体系越来越认同富人,过去的琼瑶剧虽然也有瑕疵,但它的角色认同基本是在财产少的人身上。近些年来的国产剧媚富严重,穷人变得既不占理又猥琐,富人可以抢走穷人的东西,还能在道德制高点上挖走后者的对象[1]。

青春剧对富人阶层的认同尤其明显,有钱人的平均颜值比普通人高出几个段位,在电视剧这种媒介形式里,颜值即是正义,镜头语言显然经过了特别安排。至于连篇累牍地嘲弄小镇青年没见过世面的桥段,在近年的国产剧里更是不胜枚举。

截屏2020-08-14 上午9.58.51

这张图只能带来猎奇、焦虑和呕吐

这种东西看多了,人人只求不会沦为被群嘲的那一个,而这正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逻辑不谋而合——你被欺负,是因为你混得不够好,爬得不够高,关系不够硬,钱塞得不够多。试想,如果一个社会只有塔尖的人才能保有尊严,下面的人都活该内卷,然后大家为了往上爬不择手段,这种环境是值得我们期待的吗?

在这一点上,《三十而已》很像之前那部《都挺好》,不表现矛盾的主要方面,只表现相对安全的次要方面,它们的确有真实的部分,但也都偏离了各自最需要表现的部分——每当总结女人过得不幸福,就把原因甩给原生家庭和个人不努力,这是一个想当然的西式处理,没有对中国社会的具体矛盾作检讨[5]。

国产剧对矛盾不仅不检讨,总体还持维护态度,维护的手段有两个:一个叫“斗小三”,当然也包括“斗渣男”“斗海王”“斗lowB”;另一个叫“往上爬”,你给富人提鞋、浇花、遛鸟,都没关系,三十六计也好七十二变也罢,只要爬得够高,就没那么多事了,爱情、婚姻、家庭、事业、面子,自会手到擒来。

或许是现实的不完美成了创作者屏蔽现实的动力;或许是观众对于纯粹女性题材与现实题材的反响冷淡,不足以给予创作者与资方信念;又或许是SC高悬,使得所有国产剧在价值观上都是迎合,而不是引导[3]。但不管是哪一种原因在起作用,《三十而已》目前的表现都算不上很尽力,更像是机会主义的新一拨抬头。

截屏2020-08-14 上午9.58.58

机会主义就是:既不关心世界从何处来,也不操心它将往何处去,只写“你希望的世界的样子”和“你害怕世界变成的样子”,前者让你爽,让你飞;后者让你愤怒,让你恐惧。两者里应外合,流量与money就到手了。

来源:远川研究所 微信号:caijingyanjiu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55206/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