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吃再多的保健品,都不如这件事来得有效

吃再多的保健品,都不如这件事来得有效

“舒服不如躺着,活着的每一次呼吸已经是最好的运动,办了健身卡就等于已经健过了身。”

的确,对于平日里久坐上班、学习,压力山大的现代人来说,一到了闲暇时间,赶紧躺在床上吹着空调刷手机才是放松身心的硬道理。

然而,事实上是,要想活得质量高、活得快乐、活得更久,还是得动起来。

运动真的能降低死亡风险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俗话说得不错。有规律的运动确实能够在生理上让人们活得更加健康。

而动得太少,还真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运动量不足可能是引起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因素之一。[1]在2008年,全球6% – 10% 的慢性非传染病都和运动不足相关。[2]

今年7月,《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发布了一篇研究,这项研究分析了近50万人的数据,并持续追踪了近9年,该研究的参与对象是18岁及以上的人群,结果是运动锻炼能够降低死亡率。

相对于缺乏运动,做够快走、慢跑等这些有氧运动可降低29% 的死亡风险;而足量的力量训练,例如举铁,能降低11% ;若两种训练量都达标,则可降低40% 的死亡风险。[3]

不同年龄段,运动能降低的死亡风险是不一样的。

针对18 – 39岁的青壮年人群,做够足量的有氧运动就能够降低21% 的死亡风险,仅做够足量的力量训练,也能降低5% 。当然,双管齐下最有效,能够降低29% 。[3]

1

值得注意的是,越年长的人,运动的效果就越好。

和青壮年相比,40 – 59岁的中年人在规律地进行有氧和力量训练后,能够降低39% 的死亡风险,高出10个百分比。而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哪怕只做力量训练也能降低13% 的死亡风险,比青壮年和中年人还要效果成倍。[3]

随着年纪上涨,许多人都会饱受慢性疾病的困扰。而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适量运动也能降低死亡风险,延长寿命。[3]

有些人可能认为病人们应该多多休息,其实不然,科学、合理的活动反而对身体有益。对于大部分慢性病人来说,适量运动能减少的死亡风险比健康人要更高。

对于大部分慢性病患者来说,有氧运动的效果都比力量训练更好。尤其是癌症患者,规律地有氧、力量训练能够减少近一半的死亡风险。[3]

当然了,瘦身塑形也是不少人运动的目的。下面的发现可能会给大家带来更多保持身材的动力。

总体来说,体型健康的人通过运动能够降低更多的死亡风险。[3]

2

身高体重指数(BMI指数)正常的人运动的效果最好,若之前相对缺乏运动,通过足量的有氧和力量训练后,能够降低47% 的死亡风险,颇为可观。

而BMI指数过高(过重和肥胖)者,运动之后,其死亡风险则分别下降36% 和31%,略低于BMI正常人群。[3]

3

运动还能减少抑郁

想要活得更久,提升生存质量,除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很重要。

直觉上,大部分人也认同心态乐观的人更长寿,科学家们发现,快乐的人确实比消极的人长寿4 – 10年。[4] 而从另一个方面,根据2018年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规律地运动确实能够降低抑郁的发生,从而提升人们的寿命。[5]

他们分析研究了26万人的数据,平均跟踪研究了7.4年,发现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人,足够的运动量都能预防抑郁的发生,但运动对于18 – 65岁人群的保护效果最好,其次是65岁以上的人群,最后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5]

4

另一份2018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由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和麻省总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分析追踪了2011 – 2015四年间超过123万个人的数据,发现哪怕每周运动一个小时,缓解抑郁的效果也立竿见影。[6]

另外,运动类别、运动频率和运动时间都会对缓解抑郁的效果有所影响。

不少人都以为,运动的时间越长,效果就更好,但其实, 45分钟才是最佳的单次训练时间。未达到45分钟前时间越长缓解抑郁的效果越好,超过一个小时后缓解效果就明显下降了。[6]

而锻炼的频率也要讲究科学,每周运动三至五次效果最佳。[6]

那么,什么运动抗抑郁效果最好呢?

尽管科学家们发现所有类别的运动都有一定的抗抑郁效果,但多人团队运动效果最佳,能将抑郁天数减少22.3%。[6]

1

5

紧随其后的是一些有氧运动,骑车、有氧健身和慢跑也都能点亮心情,而一些看上去并不是很激烈的运动,比如瑜伽、太极、保龄球等等,也能将抑郁天数减少18.9%。[6]

有趣的是,哪怕是令人头大的看孩子、做家务、整理花园,也能够缩短11.8% 的抑郁时间。[6]

不过,要想追根溯源,探究为何简单的运动能有奇效,背后也有多种可能。高居榜首的团队运动需要多人参与,人际接触能缓解抑郁的情绪。[7]另外,运动还能直接提升人的自信心。[8]

另外,运动也能从生理角度带来一些改变。有研究发现抑郁的人海马体的容量缩小,并减缓新神经的生成。而运动也许能调节这些不正常的指标,增加海马体的容量,同时促进新神经的生成。[9][10][11]

这篇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还做了一个有意思的计算,运动带给人相关的情绪价值,相当于一年多赚了17万人民币,或是高中后多读一个大学学位。[6]

看来,好好锻炼就相当于赚钱了。

中国人闲不下来,但中青年人需要加强锻炼

虽然锻炼好处多多,但有时候想要迈开腿比登天还难。

2019年,国务院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 2019 — 2030年)》中表示,成年人每周应该进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钟(或累计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或75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如跑步、爬山、打球等。[12]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8年开展了一项调研,覆盖了168个国家,总计190万参与者,统计了各国人民的家务活动、工作活动,以及休闲锻炼时主动的锻炼运动量数据。[13]

结果提示,不少国家的人运动量都不太够,甚至有超过半数人运动不足。[13]

但中国仅有14.1 %的中国人属于运动量不足,大大低于全部国家的平均数据27.5%。不过分性别看的话,中国男性要不如女性,他们运动量不足的比例为16 %,略高于女性。

有趣的是,大部分国家都是男性的运动量大于女性,所有国家中,仅有9个国家相反,其中就包括中国。[13]

6

不过,要注意的是,随着人到中年会更不爱运动。

2019年底国家体育总局又发起了新一轮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调查还在进行中,不过从上一轮摸底的结果来看, 20岁以上的中国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下降。[14] [15]

20 – 29岁的青壮年有将近一半人参加体育锻炼, 30 – 59岁之间的中年人的数据相差不大,也有五分之二的人参加运动。老年人参加运动的基数较小,70岁以上只有26 %。[15]

7

不过,从运动的规律性来看,这一点青年人反而略输一筹,本应该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却最缺乏运动热情,有经常运动习惯的人较少。

反而是中老年人锻炼得更勤、更有规律,更加养生。

整体来看,尽管运动的老年人基数较少,但能坚持下来经常运动的比例可不低,最高的仍是60 – 69岁年龄段,参加运动的人里面有一半都做得到经常锻炼。即使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也有41.54 %。

这也可以理解,运动时间真不是挤挤就有了。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来说,奔波在工作、家庭中,就已经让他们自顾不暇。国家体育总局调查20岁及以上人群中影响他们参加锻炼的原因,排在首位的就是缺乏时间,占35.5% 。[15]

工作虽然很忙,生活也一地鸡毛,但即使是为了能活得久一点,该动也是要动起来。不然,等到退休了,可能连和同伴跳广场舞都要被嫌弃跟不上节奏了。

本文科学性已由 南方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研究生黄琼珍 审核

来源:网易读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5463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