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最懂老北京人民吃食的,是老舍先生

最懂老北京人民吃食的,是老舍先生

作者:张佳玮(来自豆瓣

您如果只看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和《茶馆》,不一定能想得到:

这么位老北京范儿的先生,其实是留过洋的。

有些位作者,可能一辈子都在中国,但举手投足遣词造句,很是西式;老舍先生是正经去过英国的,但地道北京话,一世不忘。

笔下吃食,也是。

朱自清先生《欧游杂记》里也写英国吃食,更多是带点“世界真奇妙”的心思。老舍先生写英国饮食,则常站在老北京视角,说话带戏谑居多。

《二马》里,他写老北京人老马先生去伦敦,对英国饮食就有不少看法。比如:

“花钱吃东西,还得他妈的自己端过来,哼!”

“几个先令的事还计较,哼。”

看英国阿姨给他端来一壶茶、一盘子凉牛肉、一点面包和青菜,都是凉的,就皱眉。

觉得火鸡和凉牛肉都没吃头,想念致美斋的馄饨,想念北京的饽饽。去馆子里吃了面,必得喝茶消食,不慌不忙。

又借李子荣的口说:英国人摆饭的时间,比吃饭的时间长。体面人宁可少吃,也要干净。

大概反过来看,就能看出老舍先生传统老北京理想中,吃东西的范式了:

得有人伺候;得不计较;热乎的;大量碳水化合物。

干净不干净在其次,吃得饱、吃得香特别重要。

《骆驼祥子》里,祥子是车夫。

要写好一个车夫,写吃尤其得精确:民以食为天。体力劳动者奔忙,就是图三餐嚼谷。

这就显出老舍先生功力了。

祥子攒了三年的钱,买了第一辆车;过于快乐,遂将买车日定为自己的生日。为了过这个大日子,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然后,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

比如热烧饼夹爆羊肉。

是的,热烧饼夹爆羊肉,这就是祥子所谓“最好的饭摊”了。

后来祥子被捉了壮丁,逃回来了。找到了个馄饨挑儿,要了碗馄饨,呷了口汤,觉得恶心,含了半天,勉强的咽下去;不想再喝。等了会儿,热汤象股线似的通到腹部,打了两个响嗝,活过来了——老北京的馄饨,惯例是喝的,据说以前大酒缸附近常有,喝汤是图解酒,顺便溜溜缝。

祥子回北平城,一段到桥头吃老豆腐的描写极精彩: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

这一段特别精彩:

捧着碗,看着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半闭着眼,把碗递出去:“再来一碗。”

这一碗老豆腐,比起馄饨,显然鲜活得多了。

说食材也不算高级,但韭菜末、辣椒油、花椒油,滚烫的豆腐,很平民,很老北京,就能把祥子救活了。

祥子重新开始拉车,依然拼命。为了形容他俭省自苦,一个细节:

说别的车夫跑上一气后,去茶馆喝好茶,加白糖;祥子不肯,即便跑得胸口发辣——这个细节,是体力劳动者特有的。

民国时所谓上等人,喝香片茶,不会加糖;也就是劳动人民,喝茶加糖,有如今日的功能饮料,是为了补体力。

祥子后来慷慨了一次,是看见饿到晕倒的小马儿他爷爷,祥子买了白菜叶托着的十个羊肉馅包子。这细节看似不大,但得结合前面考虑:祥子是个“热烧饼夹爆羊肉”就算“最好的饭摊上”的了。

这一下,是真仗义。

后头祥子被算计了,丢了差事,到老程家借住。

老程请他吃早饭,酬劳他打扫院子,端两碗甜浆粥,配不知多少马蹄烧饼和小焦油炸鬼——也就是今时今日的油条。

这规格挺高:那会儿讲究煎饼果子配砂锅粳米粥。甜浆粥是粥里加了豆浆和糖,更高级了一筹。那会儿马蹄烧饼据说很重油酥,比一般一箩到底的粗烧饼精致得多。

老程一番话代表了普通车夫——即,没有早期祥子那么上进,但也没后期祥子那么堕落——的姿态:

“没沏茶,先喝点粥吧,来,吃吧;不够,再去买;没钱,咱赊得出来;干苦活儿,就是别缺着嘴,来!”

这顿吃过,祥子就进入中期状态了——即,雄心壮志没有了,开始看着日子过了。

后来祥子半被迫地娶了虎妞,吃上了正经饭:

虎妞给他做了馏的馒头,熬白菜加肉丸子,一碟虎皮冻,一碟酱萝卜——熬白菜极香美。

馏馒头自然好过寻常烧饼,肉丸子味道一定比祥子寻常吃的肉香。虎皮冻和酱萝卜在北京有些家里,算年菜之列——过年时不动炉灶,也能拿来下酒的妙物,萝卜白菜大概是老北京居家最常见的蔬菜。

这么顿饭,祥子也承认吃着可口、热火,但是:

“吃着不香,吃不出汗来”。

这一句描写,精彩极了。

大概祥子先前,更喜欢热烧饼爆羊肉、加了大量韭菜花和辣椒油的老豆腐,甚或羊肉包子、烧饼油条。粗,但吃得香。

真居家过日子了,吃现成的了,他感觉就不对了。

跟虎妞在一起过日子,虽然还是住大杂院,但祥子已经跟贫民有了等级差距。

最穷苦的贫民吃的是——小说里说了——窝头和白薯粥,粗粮碳水而已。大杂院附近卖的零食,是刮骨肉,冻白菜,生豆汁,驴马肉——刮骨肉是牛羊骨头上剔下来的残碎肉;冻白菜不提;卖生豆汁的摊贩多半是摆不了摊没法架火,也没有担子卖热豆汁的。

而虎妞吃的是羊头肉、熏鱼、硬面饽饽和卤煮炸豆腐这些,明显高了一个等级:然而祥子看不上:

“他不愿吃那些零七八碎的东西,可惜那些钱。”

所以他宁可选择在外头吃十二两肉饼、喝一碗红豆小米粥——这就是他吃得香,吃得出汗的东西,不失车夫本色。

到虎妞死去,祥子堕落了一段,又决定奋起了,还是打吃上面先找态度:

先喝了两碗刷锅水似的茶;可是他告诉自己,以后就得老喝这个,不能再都把钱花在好茶好饭上。

接着他就决定,吃点不好往下咽的东西,作为勤苦耐劳的新生活开始:于是他买了十个煎包儿,里边全是白菜帮子,吞了。再之后,为了庆祝新生活开始,买了个冻结实的柿子吃了。

北京冬天蔬菜不易得,熬白菜是老百姓的佳肴。冬天水果也不易得,所以祥子吃个冻柿子。

这些细节,很是到位了。

小说最后,祥子堕落了,决定不顾以后,只图现在了。所以决定:穿着破衣,而把烙饼卷酱肉吃在肚中,这是真的!

——到最后,祥子都破罐破摔了,觉得扎实的,也还是烙饼卷酱肉。

从买第一辆车庆祝时的热烧饼夹爆羊肉开始,到终于堕落的烙饼卷酱肉为终。

中间最好的时候,能吃上虎皮冻、熬白菜、肉丸子。

这份贴近人民生活的真实,是老舍先生笔下极细致,极了不起的所在——如果考虑到他写《骆驼祥子》时,已经是个留洋归来的人了,那就更难得了。

汪曾祺先生回忆过老舍先生的几处细节,颇为有趣。

——说老舍先生请人吃饭,自己掂配菜,有意叫大家尝尝地道的北京风味。芥末墩儿极好。有一次还特意订了盒子菜:火腿、腊鸭、小肚、口条之类的切片,但都很精致。

——熬白菜端上来了,老舍先生举起筷子:“来来来!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这句话令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果您还记得祥子吃虎妞做的熬白菜,一定忍不住笑出声来。

——说老舍先生有一次,做了瓷钵芝麻酱炖黄花鱼。话说有一年,老舍先生当代表,就给了个提案:希望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不久,北京的油盐店里有芝麻酱卖了,北京人又吃上了香喷喷的麻酱面。

您看,老舍先生就是这么个可爱的人。

最后一个故事,出于老舍先生的自述。

这件事,和他的小说,和他的人,都得凑起来看。

话说抗战期间,老舍先生在重庆时,很关爱吴组缃先生养的一口小花猪。

有一天看小花猪生病了,老舍先生带头围着,关怀备至,瞎出主意:喂奎宁?吃草药?

最后请了猪医生来,把猪治好了。

老舍先生大喜,就跟吴先生声明:冬天,得分几斤腊肉。

吴先生不假思索就同意了。吴太太更大方地说:“几斤?十斤都行!”

——老舍先生那是关心猪吗?那是馋它的身子。

但连同他说熬白菜才是好东西、他家里的芥末墩儿、他觉得北京人民离不开芝麻酱,一结合,他这个人就出来了。

什么叫人民艺术家呢?

这就是了。

来源:豆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51012/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