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今天要讲一个一夜暴富的故事

今天要讲一个一夜暴富的故事

@李子李子短信:今天要讲一个一夜暴富的故事。

印度拉贾斯坦邦的农民不会忘记,以前连鞋都穿不起的的他们,是怎么靠着牛饲料,在那一年突然住上小楼、开上小车的。

拉贾斯坦邦在印度北部,这里的气候异常干燥,土地贫瘠,每年只有季风的时候才能盼上那么几滴降水,灌溉为数不多的庄稼。庄稼里,有一种十分不起眼的豆科植物,叫瓜尔豆(Cyamopsis tetragonoloba),能够提取一种叫「瓜尔胶」的食品添加剂。
在干旱的地方,种子需要尽可能地多抓住水分才能成功发芽,瓜尔胶就是用来干这个的——它能够把水分子团团抓在它旁边,形成一团黏糊糊的物质,就跟食堂勾芡勾得黏糊糊的一个道理。
科普博主会告诉你这是淀粉的「糊化」作用,美食博主会告诉你这是「增稠」,本质都一样。瓜尔胶呢,是比淀粉强力八倍的增稠剂。它能让汤更浓,让冰淇淋更密,让你觉得「卧槽我怎么做不出来这种口感」。总之,你可以在食品包装袋后面那一串不认识的名词里面找到它。

但卖给食品厂,对于拉贾斯坦的农民而言只能算零花。毕竟,这种增稠剂的用量实在是非常小,而且也有别的东西能够替代(比如明胶、黄原胶等等不那么强力的)。
瓜尔豆的主要身份,其实还是牛饲料。它的豆荚和豆子纤维很粗,口感很硬,要拼命烹煮才能勉强入口。这种不好吃也没前途的东西,几乎只在印度北方三邦(拉贾斯坦、哈里亚纳和一部分的古吉拉特)找得到,而印度也占了全世界瓜尔豆产量的超过80%。
但是,天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会怎么八竿子打不着地砸到你头上——

2011年,几乎是一夜之间,瓜尔豆的价格涨了15倍,印度出口瓜尔胶的数量涨了20倍。发生了什么?
石油公司轰隆隆地开了进来。他们要用瓜尔胶挖石油。
Whaaaaat???

这就要说到另外一种东西了:水力压裂技术(fracking)。
这是一种近20年才大规模兴起的石油和天然气挖掘技术。简单来讲,就是用水把石头给挤破,让页岩里渗着的油和气跑出来。
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开发出一种合适的「水」,术语叫「压裂液」,它足够粘稠,足够强力,又不会破坏地基的稳定性(不然全挤碎了、水流走了、地就垮了)。天知道哪个科学家在吃美式浓汤还是冰淇淋的时候突发奇想,把瓜尔胶掺进压裂液里,好用到石油公司都疯了。
突破了技术瓶颈之后,水力压裂采油规模一下就上去了,美国本土可开采的石油总量一下就翻了好几倍,国际油价应声下跌,从最高点的100美元一桶,扑通一下降到了不到60(虽然那几年还有各种其它原因,但 fracking 是重要因素)。美国气也直了腰也硬了,不用再看着海湾 OPEC 国家脸色行事了。

而北印的农民手里的牛饲料,忽然一下就变成了香饽饽。2011-12年,瓜尔豆90%的产量,都贡献给了北美的油田;进口瓜尔胶,一度占了石油公司成本的1/3。
印度本土农业公司 Vikas 赶紧见机行事,在拉贾斯坦邦给农民免费提供种子,让他们把棉花换了种瓜尔豆。为了让农民配合,一亩地先砸它个800美金预付款;其它小公司也急忙跟进,抢占风头,价格有时候一天一涨,让人眼花。
农民们可能好几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鞋都没得穿的他们,忽然就盖起了小楼,有的还开起了 SUV。女人们金银首饰买了一波又一波,有的还去了欧洲旅游。原本的穷乡僻壤,突然就因为牛饲料而财大气粗了。

但这样疯狂的年景,也持续了不到两年。印度政府开始规范瓜尔豆的交易市场,保护这种重要的出口作物不受国际资本控制。迫于压力,石油公司开始寻找替代品:地中海的长角豆(Ceratonia siliqua),南美洲的刺云石(Caesalpinia spinosa),甚至中国的决明子(Senna obtusifolia)。
在别的豆科植物排着队朝暴富行列行进的时候,中国人来了。
还好,不是来炒豆子的。中科院应用化学研究所团队2012年成功研制出人工合成的压裂液增稠剂,随后不久投入量产。油田正式摆脱了瓜尔胶的年代,瓜尔豆的收购价也随即腰斩。那些在高位入市的农产品小公司,当然是赔得底裤都没了。

拉贾斯坦邦的农民,又回到了靠瓜尔豆做副业的年景——目前有40-50%左右的瓜尔豆用于石油行业,产量仅仅是高峰时期的不到一半;对于农民们而言,这再也不是什么能够暴富的行当。
只是,人们怕是没有想到过,世界石油产业、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局势,曾经被一种牛饲料疯狂支配过。而我们也都无法料到,科学技术能把我们带到哪个奇妙的冒险之路上,就一如拉贾斯坦邦的农民无法预见2011年的那一场暴富一般。

图1:瓜尔豆;
图2:晒干、去皮的瓜尔豆;
图3:瓜尔豆的价格浮动(单位是印度卢比);
图4:水力压裂(fracking)的原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5006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