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票房」春节档表现不好,《流浪地球》是唯一的票房亮点

「票房」春节档表现不好,《流浪地球》是唯一的票房亮点

在经历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春节档这中国电影的最后一个旱涝保收的档期也失守了。

2 月 5 日大年初一,情况还算好一些。在电影票价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尽管观影人次比去年略有下滑,但总体上仍然取得了 13.5 亿元的中国影史单日票纪录。然而,在这之后,无论是单日总票房还是观影人次,都比去年同期下滑明显。2 月 6 日大年初二,单日票房下滑 5000 万元,观影人次减少超过 300 万。

根据猫眼专业版提供的估算数据,2019 年春节档的六天时间总分账票房或为 54.1 亿元,低于 2018 年的 54.3 亿元,而观影总人次也出现大约 1500 万的降幅。不少业内人士纷纷用“崩盘”一词来形容这一个春节档的票房表现。

在 2 月 6 日发布的票房文章中,我们已经简单分析了观影人次下滑的原因。相比去年,电影票价出现了明显的上涨。作为调控观众消费意愿的最重要因素,这使得很多人打消了走进电影院的念头。此外,过多影片集中上映,前期宣传并未获得足够的认知度,再加上观众越来越谨慎,也使得很多人倾向于观望后期口碑的走势。

最终维持春节档大盘的仍然是有显著口碑的电影。随着《流浪地球》口碑扩散,其单日分账票房从上映首日的 1.75 亿元,逐渐增加至大年初五的 3.73 亿元,最终也帮助当日的整体分账票房维持在与去年同期相等的水平上。而猫眼专业版的估算数据称,《流浪地球》有望取得超过 50 亿元的总票房,这个数字将让其仅次于 2017 年的《战狼 2》。

image

与其说有春节档的加持,不如说《流浪地球》的出现同时迎合了渴求奇观场面以及民族精神的观众。不过,与《战狼 2》《红海行动》这两部目前分别以 53 亿和 34 亿元分列中国影史票房前两位的电影不同,《流浪地球》的主流价值观被科幻设定和特效包裹起来,虽有烙印,但不是影片的唯一目的。

从剧情结构和场面来看,《流浪地球》有拍成一部优秀灾难片的野心。原本正常的生活,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被打破,而主人公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一系列行动,拯救地球,从而回到原本的轨迹当中。

但结构只是结构,就和很多灾难片一样,主人公通常会成为孤胆英雄,而其他人可能都会因为绝望而不知所措。人物的完整性格会因为任务设定而扁平化,服务于剧情需要。

主角想要回家的愿望也同样如此。从电影类型的角度,导演和编剧需要在主角团队内部创造冲突,“想要回家”和“完成任务”看似就是最容易建立起来的对立。虽然想要回家的愿望在电影里并未清楚地交代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但放在春节档这个环境当中,“想要回家”这四个字也就足够能够唤起大部分观众潜意识中对于家庭的依恋和认知,从而成为电影的核心命题之一。

影片的卖点在于“令人远超预期的完成度”。换句话说,此前打着国产科幻片旗号的电影无一不让人失望(或者愤怒,因为有些根本胎死腹中)。而《流浪地球》无论从制作还是故事的完整性上,都让人看到了最后。

因为认为“眼下能够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流浪地球》也让许多原本对非奇观电影可能更挑剔的观众打出了高分,也让许多对“科幻片”这个旗号不感兴趣的观众走进电影院。在这个意义上,《流浪地球》是一个赢家。

但正如影片中无处不在的意识形态痕迹,《流浪地球》的内核不可能轻易改变。宽容分可以打给特效、剧情构思、台词和表演,但很难打给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个是否命题。演员是否是电影的工具、个人是否是集体的工具、故事是否是意识形态的工具——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存在渐进式改良的余地。

至于《流浪地球》,许多人发起了讨论。产业上,它是不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又一个标杆?类型上,它能不能代表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到来了?价值上,它本质会不会是又一部《太空战狼》?

也许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关心的并不是《流浪地球》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而是他们希望《流浪地球》成为一部怎样的电影。

image

来源:好奇心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4224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