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奇葩说》为什么不“好看”了?

《奇葩说》为什么不“好看”了?

《奇葩说》选择了最容易走的路——娱乐化,不断放大“奇葩”的效应,不断放大节目的娱乐效果。

这一季节目中最常听到的评价就是“他(她)好可爱、这里很搞笑”,但冷静下来想想,可爱、搞笑什么时候成了评价辩论的标准了?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奇葩说》为什么不“好看”了?

image

当《奇葩说》辩手董婧和傅首尔的“打架”上了热搜后,很多网友才恍然惊觉,原来第五季开播了。这场没完没了的手撕大战,过程不断翻转,两人疑似化妆间吵骂互殴,董婧微博控诉,傅首尔还击;董婧道歉但删除微博,两人继续开撕,最后两人退出《奇葩说》。

四年前,《奇葩说》推出后一炮而红,这档不唱歌不跳舞,光凭一张嘴的语言类综艺节目为国内刚起步的网络综艺打开了新局面。但很多观众也发现,从《奇葩说4》开始,《奇葩说》就不是原来的那个感觉了,反映在豆瓣评分上是口碑的不断下滑,从第一季的9.1分,第二季的8.5分,第三季的8.6分,滑落到第四季7.8分,而刚播出不久的第五季只有7.2分。

《奇葩说》到底怎么了?以前都是辩题引发广泛争议,怎么如今沦落到选手吵架、手撕、分手等花边新闻上热搜了

《奇葩说》的“阶层固化”

从《奇葩说5》的赛制看,可以看出节目组的革新勇气,想打破以往老奇葩一统江湖的一潭死水状,让新人有更多的出头机会。

除了原来的“马晓康”组合,还新加入了李诞和学术担当薛兆丰老师。人员安排上也做出了改变,原来的四位BBKing分为四个战队,摇身变教练。除了他们之外,所有的新老选手混战,60进30的1V1对杠,只有晋级的人才能继续下去,这意味着,老奇葩不一定能赢,淘汰了也跟新人一样彻底出局。从这个赛制看,《奇葩说5》就变成了一场真正的比赛,更公平,竞争也更惨烈。

可赛制是一回事,具体实行又是一回事。在淘汰赛阶段,老奇葩中“摇滚老炮”臧鸿飞和“前女团成员”马剑越,在1V1与新奇葩的辩论中败下阵来——两人实在是输得应该,因为辩得又差又尴尬。本以为他俩会跟观众说拜拜,但淘汰赛阶段还有一个“壮士留步”的资格,他俩都获得了进入复活赛的机会。

果不其然,经过复活赛,臧鸿飞和马剑越都被留下来了,如果他们在复活赛阶段发挥出色,还情有可原,可惜他们一如既往地糟糕,发表观点时全靠“吼”。《奇葩说5》就这样掩耳盗铃地实现了“吐故纳新”,可根本就没有“吐故”。

新生面孔太少了,流动性远远不够,依照这一季的选拔标准和方式,是再也不会出现第一季、第二季马薇薇、范湉湉、肖骁、姜思达这样天马行空的人了,现实生活中那些普通但有趣的灵魂通往《奇葩说》的大门,是越来越窄了,《奇葩说》也注定越来越“老态龙钟”。

image

失去了价值引领功能

《奇葩说》之所以圈粉无数,是因为节目倡导包容、多元的价值观,对辩题多角度的探讨展现了思维的广博与深邃。它的亮点不仅于“奇葩”,更在于“说”。

马东很清楚这一点,他曾说:任何节目、任何好看的内容,只有上升到价值观的维度上形成一种成功的趋势。《奇葩说》火了之后,曾经同马东在湖南卫视共同制作《有话好说》的同事王骏接受采访时评价马东说,“原来他还想说话,还想做各种各样的表达。他知道了,有些话不能说,但是有一些能说的话可以换一个有趣的方式表达,或者换一群有趣的人来表达。”

因此,《奇葩说》的前面几季讨论了中国社会上许多不怎么被公开讨论的话题,它所提倡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常常有出人意表之处,但又能够让人心服口服,心生尊重。不夸张地说,《奇葩说》拓展了许多人的视域,以及看待问题的眼界和胸怀。无论是蔡康永的“我们并不是妖怪”,还是第三季里辩论“绝症的病人想要安乐死 你该不该鼓励他?”马东含泪回忆父亲,我们都能够经由辩题省思自己的人生,省思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只是到了这一季,我们明显发现辩题在从社会属性转向生活属性,比如“毕业后混得很普通,还要不要去参加同学会”“第一次约会,我能不能用优惠券买单”“熬夜伤身,但熬夜使我快乐,还要不要熬?”,这些议题当然可以辩,但它毫无“高度”,谈起来只能就事论事,真正辩起来又显得小题大做、鸡零狗碎。

《奇葩说5》从辩题上就可以窥见它整个立意和追求上的一个“降级”。

image

段子在前,说理在后

《奇葩说5》曾在5月播出一个宣传片“Give me five”,《奇葩说》给自己做过一个“病号”的隐喻短片。片子里《奇葩说》是一个病号,象征着市场的“护士”对他说:“你已经有IP老化、口碑下滑、用户流失、病入膏肓了,我劝你签字放弃治疗吧。”扮演妈妈角色的爱奇艺对他说:“孩子你的病治不好了,还好你的弟弟们《偶像练习生》《中国新说唱》都很争气,再加上妈妈已经美股上市了,所以你安心地去吧。”作为女朋友的广告主更干脆:“我已经有新欢了,我们分手吧。”

调侃归调侃,但它的确是《奇葩说5》真实处境的反映了。综艺难做,综N代更难做。这几年来,国内综艺发展迅速,竞争愈发激烈,快餐化、段子化、娱乐化成为主流,这是《奇葩说》原有的“思辨性”“价值观表达”是敌对的,这是《奇葩说》的“外患”;除此还有创新力不足、后继乏力等“内忧”。想要“活下去”,《奇葩说》的确得改变。

《奇葩说》选择了最容易走的路——娱乐化,不断放大“奇葩”的效应,不断放大节目的娱乐效果。这一季节目中最常听到的评价就是“他(她)好可爱”“这里很搞笑”,但冷静下来想想,可爱、搞笑什么时候成了评价辩论的标准了?

更值得警惕的是,《奇葩说》为了追求娱乐化,而放弃了辩论的根本——思辨性和多元价值观。播出的好几期节目中,有的选手接连犯了偷换概念、转移话题、滑坡谬误、稻草人谬误、类比谬误、诡辩等逻辑错误,但她最终却赢得了比赛,因为“她很可爱”“她很搞笑”。《奇葩说》更像是一个搞笑节目。

也正是对于娱乐的过分重视,我们发现很多辩手在准备辩词时,首先想的是,我应该插入哪些段子?我的梗会不会响?而不是,我们的辩词是否有逻辑,是否够准确。在这样的氛围下,熊浩、庞颖、詹青云等名牌大学辩论高手的严肃说理,便显得“格格不入”。

总而言之,《奇葩说5》更像是某种纠结的产物,我们可以窥见它在娱乐化和严肃性,老奇葩抱团和新人流动,话题安全性和价值观引领之间的“两难”处境。跟许多综艺节目相比,《奇葩说5》当然要好太多了,只是观众爱之深,对它的期待也高,给它制定的参照系也就不仅仅是“搞笑节目”这么简单。在观众放弃《奇葩说》之前,但愿《奇葩说》不要先“放弃治疗”。

来源:南周知道 微信号:nz_zhidao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9745/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