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你也配叫稻香村?”

“你也配叫稻香村?”

image

撰文 | 宇文深

出品 | 浪潮工作室

在争议十余年后,南北稻香村的对决随着两纸判决的下达,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10月12号,苏州工业园区法院对苏州稻香村食品有限公司诉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侵害商标专用权纠纷案做出一审判决:北京稻香村立即停止侵害商标权的行为,立即停止在其生产销售的糕点商品包装上使用“稻香村”文字标识,同时,赔偿苏州稻香村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人民币115万元。

然而,仅仅不到一个月之前,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对双方侵害商标权纠纷与不正当竞争案做出一审判决。判决责令被告北京苏稻公司、苏州稻香村公司停止在“粽子、月饼、糕点”等商品上使用“稻香村”商标,并赔偿原告北京稻香村公司经济损失3000万元等。

这两份乍一看互相冲突的判决究竟有什么玄妙之处?苏州北京,到底有几个“稻香村”?而这种商标冲突的锅,最终又该谁来背?

有几个稻香村

不管北京人是否乐意,北京稻香村和苏州稻香村,都是源自苏州。苏州稻香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73年,至于正式在苏州开店,据记载是1864年左右。店名叫“苏州稻香村茶食店”。这个名字则取自《红楼梦》中“柴门临水稻花香”。

image

乾隆戎装像。苏州稻香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但这位“大猪蹄子”对稻香村大加赞誉的说法,只是坊间流传而已,并不可考 / Wikipedia

而所有金字招牌最怕的“仿冒”,也在随后出现。

1895年,南京人郭玉生在北京前门观音寺挂出“稻香村南货店”的招牌,售卖南味产品,成为“北京稻香村”的始祖。值得注意的是,郭玉生本人就曾是苏州稻香村的伙计,说“学得绝活自立门户”,应该不算委屈。

而此时,距离苏州稻香村的开业,已经经过了122年。

对北京稻香村的定位,也有明确的说法。《北京史志文化备要》中记载,“北京稻香村……清朝末年,由南京人郭宝生创办……稻香村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经营各种南味食品。”

一个南味食品,就点明了北京稻香村的苏州渊源。

image

2017年2月,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里的一家小吃糕点店。平江路是苏州古城保存最完好的区域,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 / 视觉中国

这样的“分店”,在当时并不罕见。为了躲避太平天国掀起的战乱,大量南方人出逃北方,辗转他乡,总要给自己谋个生路。于是稻香村的伙计所到之处,几乎都有了“稻香村”的门面:盛京(沈阳)一地就有三十多家稻香村。

受限于当时的专利意识淡薄,尽管数十家稻香村在全国各地同时开张,市场上却没有针对这一批同宗兄弟的监管出台,而是任他们自生自灭。

这一批“稻香村”也确实不怎么争气,来去无踪。即使是在北京闹出一些动静的北京稻香村,存活时间也不过30多年就宣告歇业。

此时,在“李逵”和“李鬼”之外,“李桂”又出现了——1911年,安徽人汪荣清在北京稻香村之外新开了一个名为“桂香村“的分店。

image

苏式糕点。南方人到北方生活,时常会想念这一口软糯的香甜 / 视觉中国

由于北洋政府北迁,大量南方人对家乡食品有强烈渴求,类似的南货食品店十分红火。于是1916年,北京稻香村的股东江苏人朱有清买下了“桂香村”的商标,在西单独资开店。

而桂香村的分销商张森隆也决定自立门户,创办了南方风味食品店——稻香春,姑且叫它“李圭”吧!

到此时,市场上稻香村系列的“李逵”四兄弟都露面了。但这还不是结束。

前面已经关门大吉的北京稻香村,又是怎么重新抢占北京人民味蕾的呢?这跟最后这位张森隆渊源莫深。

他本人曾是上海一家名为“王仁和”的茶食店学徒,也十分钟爱带学徒。在他的三百多个徒弟中,有一位刘振英,在餐饮界混得格外不错。

image

2008年9月,一间北京稻香村门店外排队的人们。曾经关门大吉的北京稻香村,如今已经成为老北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 视觉中国

1944年,刘振英开办“英林刘记糕点铺”,解放后更名为“振华食品厂”。经过公私合营等操作,刘振英在退休后,担任北京东城区工商联副主委。正是他和过去“稻香春”的师兄弟一起,在1983年恢复了北京老字号——“稻香村”。

如果你已经感到凌乱,一句话提示一下重点:“李圭”的徒弟,重振了“李鬼”的名号。

南稻北稻争的是什么

这么多名称类似的品牌,总不能傻傻分不清楚。各个品牌都面临提高辨识度的问题,而这一步,也是苏州稻香村走在最前面。

1925年,苏州稻香村就向民国农商部申请,将稻香村登记为商标。1926年第八百七十六期《苏州明报》,还刊载了苏州稻香村翻造后重新开张的广告。

image

2015年10月,苏州一家老字号食品店正在售卖五色大方糕,门前排满了等候购买的人。在苏州,只要口味好,糕点店的生意就不会差 / 视觉中国

而建国后,事事领先的苏州稻香村,却没有第一个注册商标。

1982年,保定一家叫“稻香村”的食品厂被推举参加商务部评优,而评优的一个前提,就是注册商标。

于是,饼干类“稻香村”圆形商标,落到了保定稻香村这个“无名小辈”的手里,这是建国后第一例以“稻香村”名义注册成功的商标。

七年以后,保定稻香村又获得了糕点类的注册。甚至1995年和1999年还被两度认定为“河北省著名商标”。

北京稻香村在振作以后,也不甘示弱。1996年,北京稻香村申请将“稻香村”文字商标注册在饺子元宵类名下并成功。

image

2017年2月,北京稻香村食品厂元宵生产车间。虽然把“稻香村”的商标注册在饺子元宵类名下听起来很奇怪,但北稻还真做元宵 / 视觉中国

保定和北京稻香村已经注册商标,那苏稻的商标是怎么来的?苏稻的商标,其实是从保定那里拿来的。2004年,原保定稻香村的公司经营不善,和苏州稻香村合并,将糕点领域稻香村的商标,送入苏稻门下。

饼干糕点才是稻香村的主营业务,商标落在苏稻手里,北稻自然不好过。没办法的北稻,只能向苏稻低头,通过双方的授权协议,获得在糕点上使用“稻香村”文字及图商标的权利。

苏稻对北稻的授权,可以说足够有诚意。苏稻允许北稻不支付使用费,而将等额的费用用于稻香村的商品宣传,这等于确立了不分你我、共同富裕的策略。

然而寄人篱下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早已自成一派的北稻,并没有因为旧日老师这份大度的授权而满足。

image

此时的苏稻:我们安心做糕点,互利共赢 / 视觉中国

2010年,北京稻香村在包括糕点等商品上申请注册“北京稻香村”商标。匪夷所思的是,虽然“稻香村”商标还在苏稻手里,但这份“北京稻香村”的商标申请,仍然于2014年被获得批准。

这可气坏了苏稻,好心给北稻商标授权,北稻却暗度陈仓另申请了一个,那自己正牌稻香村的面子往哪里搁?花那么大力气得到的商标有什么用?自从北稻拿到了自己的商标,苏稻的上告就几乎没有停歇过。

当然,不只是苏稻对北稻有气,北稻也对苏稻有火。

北稻的店铺基本集中在北方,没有向南扩张的打算。苏稻却致力于攻下北方市场,尤其是要和北稻争夺“稻香村“这块牌子。

原因也很简单,稻香村糕点作为南味食品,在本地并不出挑,在北京倒是一枝独秀,甚至成了北京特产。北稻的名气,自然让苏稻眼红。

而且苏稻作为稻香村始祖,又有商标在手,这些年没少清理门户。各地的稻香村不是被打假,就是归顺苏州稻香村。只有北稻在北方已成气候,迟迟不肯服软,这也成了苏稻的心病。

苏稻倒是很放得下身段,打不过就加入。本来苏稻的商标是圆形的,和北稻的毛笔字商标一眼就能看出区别。可苏稻不把自己的商标用在招牌和产品上,反而用着类似北稻的毛笔字招牌和包装。

这难免让人怀疑是苏稻打入敌人内部,从北稻眼皮底下赚钱的手段。

image

2018年10月,北京,一间苏州稻香村门店里销售的京八件 / 视觉中国

不仅招牌和包装像北稻,苏稻还模仿北稻的产品,甚至也打着北京特产的旗号。

如果你想到北京买点特产,很可能会走进苏稻的店面。如果你去淘宝搜北京特产稻香村,出来的结果也大多来自苏稻的“稻香村旗舰店”,店里畅销的产品都和北稻的一模一样。

看透了苏稻的手段,北稻将苏稻告上法庭,要求苏稻停止使用与北京稻香村文字商标近似的商标,并且在商标牌匾上加注“苏州”字样以示区分。

苏稻恼怒北稻商标违规,而北稻则铁了心阻止苏稻进一步蚕食自己的市场。两家稻香村对簿公堂,才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同案不同判?

虽然冒着被讥“地方保护主义”的风险,苏州和北京两地法院还是分别作出了有利于苏稻和北稻的判决。值得一提的是,两家法院所判决的,并非一回事。

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做出的判决,是要求北稻在“糕点”类商品上停止使用“稻香村”商标;而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则要求苏稻在粽子等商品上停止使用稻香村的商标,并停止使用”稻香村“的文字标识。

理解这些十分绕口的判决,还要时光倒流回1996。当年北稻注册“稻香村”商标的过程,其实并非一帆风顺。

根据中国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2018),面包糕点属于3006大类,而北稻当年注册的饺子元宵则被归入3007方便食品大类。

当年苏稻就对此提出异议,“稻香村”已经在糕点类别下注册过了,如果再注册在类似的方便食品大类中,难免产生商标的纠纷。

而北稻的回应看似很有道理。鉴于群众消费力还比较低,糕点属于日常生活中的奢侈品,而饺子和元宵作为主食,属于饮食中的必备品。因而,可以在两个类别下分别注册一个“稻香村”。

可是十年之后,北稻却变了一张脸。2006年,苏稻将新设计的商标提出申请,在“糕点、面包、饼干”等商品上应用,公示期内,北稻提出异议,认为这属于“类似商品的近似商标”。

image

北京稻香村的新门店稻田日记。网红店的装修风格加自助取餐的方式,老店也将经营范围伸向了年轻人 / 视觉中国

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2014年最高法院裁定北稻在1996年注册的商标,在“糕点、面包、年糕、粽子等商品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对苏稻的新商标不予注册。

苏稻的心情恐怕难以用语言描述:十年之前是你说不类似我忍了,商标归你;十年之后你又变成了类似,商标还是归你。请问我能得到什么?

怒气未消的苏稻,并没有因为最高法院的判决就停止对北稻的起诉。北稻也抓住苏稻的小辫子反击。这场南北间的商标战争,到现在仍处于胶着状态。

尽管商标之争还没落幕,但二者的角力已经催生出诸多危机:吃惯了北稻的人纷纷留言攻击苏稻“盗版”,对他们宣称是“北京特产”的行为十分不齿;而苏稻的拥趸则反唇相讥“不正宗”。

对于吃货而言,最关心的问题似乎也不会得到解答:哪个更好吃?

image

2013年9月,江苏一间动物园里的大熊猫在吃糕饼。对于吃货来说,管它北苏,好吃不就行了 / 视觉中国

网络上甚至流传出关于区分苏稻北稻的经验贴,以及对苏稻北稻重合产品的测评。说多说少,无外乎一句“各有千秋”。看起来,似乎很长一段时间内,买稻香村糕点都要陷入“安能辨我是北苏”的尴尬境遇中。

1912年的中秋,鲁迅先生抬头看见圆月,心里不由地想起家乡的月饼,于是跑到稻香村“买食物三品”。大概鲁迅先生也绝对不会想到,一百年后想买个稻香村月饼,要从牌匾比照到商标,再从包装比较到口味。

来源:浪潮工作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9712/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