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从刷屏的卷发棒谈谈科技创新

从刷屏的卷发棒谈谈科技创新

image

最近朋友圈突然刷屏一款卷发棒,话说我的朋友圈一向没有微商啊,怎么一堆老爷们开始转发这种产品的文章,仔细看看原来不是卖货,而是热点。

我这种无可救药的直男对卷发棒这种产品毫无感知,看了看视频好像很神奇,后来又看到一篇反转文,说某个国内网红直播非常不好用,然后又有评论说,这个亚洲人发质粗硬,产品特性似乎不适合亚洲用户。

不过种草还是拔草那是情感号的事情,我也不做产品评测,但我就突然想起来,戴森这个名字,好像有听说过。

戴森这个词其实我的第一联想是戴森球,这是科幻的好题材,有时候脑洞开一下想想,天天科学家说宇宙中充满了暗物质,不会就是高等级文明搞了很多戴森球吧,所以我们找外星人可能根本就找反了,那些繁星闪烁的区域其实才是文明的蛮荒? 好吧,扯远了,这是另一个方向了。

然后才想起来当时和一个做跨境电商超级成功的哥们聊天提到过,他们把中国产品卖到欧美,海外仓规模大的惊人,有几家国内靠前的电器厂商也在跟他们深度合作,然后那天我就聊到,无叶风扇这东西好啊,新加坡特别贵,你们搞点出来啊,他就说了句,那玩意没法弄,戴森的专利墙不敢碰。

仔细一查,果然就是这个戴森,再看看不得了,这家英国公司居然被称为家电业的苹果,什么东西都是比别人的贵,而且卖的还特别好,利润率高的不像是做家电的。中国家电行业残酷的价格战不是已经把洋品牌基本上全打跑了么,人家戴森在中国市场可是越来越滋润,广告也很少见吧,自来水到处都是有没有。

而更让我感兴趣,甚至有点重塑三观的是,这家公司的牛逼技术,居然和我读的专业大有关联。

有熟悉我的朋友就会说了,你丫不是学烧锅炉的么。

你们知道我毕业设计的课题是什么么?太长的名字我都记不住了,就说其中一个关键词吧,两相湍流,这是流体力学的范畴。那我为啥老自称烧锅炉的呢,其实流体力学还真是烧锅炉的核心技术,原理是这样的,大型工业锅炉(发电厂或炼钢厂)里超细煤粉从喷嘴喷出,进入燃烧室,这个就是所谓气粒两相流,如果颗粒的密度场和温度场保持一致,燃烧效率就会高,所谓燃烧充分,如果密度场和温度场不一致,偏差越大,燃烧效率就越低,所谓燃烧不充分,而密度场如何贴近温度场,这就是流体力学的范畴,两相湍流就是要研究这个分布特征和相关因素。

同理,燃油发动机,比如汽车,也是这个逻辑,在燃烧室内,气液两相流的密度场如何贴近温度场,才能提高效率,省油,而且不容易积炭。当然,很惭愧,我并不会修锅炉,也不会修汽车发动机。

60年代,钱学森创建清华大学力学系目的是火箭,导弹,航天技术,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进入这样的专业,从事最顶尖的技术研究。

80年代,中国和平发展,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相当长时间我们的航空和航天技术都并没有大规模的投入,那时候力学系一蹶不振,大家也都不知道前途在哪里,能源行业确实也算是最大的应用领域之一了,但毕竟大家都想多赚点钱不是么,不要说我转换了行业,说来惭愧,我们整个年级没有换行业的可能不到五个人。大部分都在做IT,当程序员的几乎成为我们专业毕业的主要去向,此外,不乏在金融,法律领域出类拔萃的。很惭愧的是,那几年力学系对高考的好学生吸引力不足,否则我这样的学渣也不可能混进去。

直到90年代末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和发展航空航天科技,力学系已经变成了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这又是一个风景了。

可是,今天反思一下,我们毕业的时候,正是中国家电崛起的时候,居然没有人想到过,家电领域,相关核心技术也是很值钱的。

无叶风扇,静音吸尘器,超酷的电吹风,还有这个卷发棒,核心技术其实都是流体力学啊。当然,有人说了,核心技术不是电机么,嗯,核心技术也不止一项,这俩不冲突。

这些年科技的进步,在很多领域都是突飞猛进的,比如医疗健康,癌症说是不治之症,但从基因靶向到基因免疫都已经有了成熟的方案,那天我翻了一下我的旧文,这次诺贝尔奖的那个免疫疗法,我旧文里提过两次。 材料科学也是,光手机屏,这里面已经有多大的技术进步。其他方面,比如GPS终端,这才民用多少年,现在就指甲盖那么大体积,成本几块钱几十块钱。

中国最近二十年互联网领域的爆发确实时意料之外的惊喜,但这个惊喜背后可能掩盖了其他领域突飞猛进的成绩,以及问题。我经常在知识星球和其他地方看到的问题都是这样的,学各种各样专业的都来问,转型做互联网产品经理怎么学,转型做数据分析怎么学,转型做程序员怎么学,等等等等。很多人就觉得,不知道做什么有前途,听说数据分析不错,听说产品经理不错,听说程序员不错。

确实互联网领域创建了非常多的高薪职位,有很多看上去很顶尖的人才的回报非常可观,但话说回来,和我们当年进入互联网不同,那时候人才真的稀缺,所以我老说,我这种技术基础如此薄弱的,稍微研究一下数据结构的皮毛,居然可以混出口碑,真是沾了时代的光,但现在不同了,最近几年经常遇到acm背景的,姚班背景的,你说我跟人家讲数据结构,讲算法?我脸皮虽然厚,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

互联网领域的人才竞争已经非常激烈,高薪机会自然还在,但拿高薪的门槛也越来越高。而传统行业的技术升级,技术挑战,其实机会一直都在。

从戴森这个商业案例,我有两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是很多专业技能其实都有足够的市场和商业化空间,应届生不要老觉得自己专业没前途,非要往互联网跳。想想连流体力学其实都有很好的商业前景,科技创新在非常多领域都有很好的机会。

第二也是希望投资机构,创业者,以及传统企业的老板们,多重视和关注一下传统领域的技术创新,不要把价格战当作唯一的武器,当然你说成本压缩也是一门技术,但不要只停留在这一件事情上好吧,希望企业家能给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更好的待遇和机会,也希望中国能多出几个类似戴森这样的企业。

旧文 量子力学与创业 其实也提到了类似的话题。人才趋于钱多的领域,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但并不应该只有互联网钱多。类似前段时间商业企业高薪挖角航天专家这样的事情,其实真的是好事情。

我们同宿舍的大学同学只有一个还坚持在本专业,在哪里呢?在硅谷的苹果总部,你说这跟我们专业有啥关系,芯片设计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散热设计。在如此狭小,封闭的空间内,实现热量的有效释放,这可是芯片设计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相关的专利墙也是企业竞争力之一,你看,传统技术在最热门的高新领域,依然是有价值的。

来源:caoz的梦呓 微信号:caozsay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9613/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