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拿到offer真的只是开始

拿到offer真的只是开始

作者:曹政

不好意思,这篇文章真的是贩卖焦虑了,你可以当这是一条广告忽略掉,但我想告诉年轻人,我说的是真的,真的,真的。

中国的高等教育,说实话,很多大学的门槛虽然不低,但淘汰率都不高,即便是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名校,其实淘汰率也很低,很惭愧的说,我读大学的时候旷课率相当高,居然也给混毕业了。

很多同学可能有一种错觉,觉得说,职场也一样,进入门槛是最难的,进去了就都好说了。

以前有段时间确实是这样的,但现在情况开始变得恶劣。

一些知名企业抢人才开始走极端策略,什么极端策略呢,就是为了跟竞争对手抢合适的人才,广撒offer,基本上以差不多条件来者不拒的架势抢人,待遇看上去也都不错,如果顺利转正的话。

但实际上进入这些巨头后你才知道,试用期后就是残酷的淘汰,筛掉一半算正常的,更狠的也不奇怪。

你拿到了一个心仪企业的offer,可能只意味着,人家觉得,可以试试你的斤两。

有人觉得社招会不会好点?

我前段时间也受了一个刺激,我去拜访过一个非常成功的,比我小十几岁的创业者,人家公司价值极高,业务发展非常好,收入和利润都很可观,我当然要学习,我说你们人才怎么招的,我觉得他们业务的核心肯定是人才么,没想到人家很不以为然的说,大街上随便招啊。那我就诧异了,你们培训体系这么强啊,人家说,反正肯定是要走一轮培训么,然后看表现淘汰就好了。

我才明白过味来,我一直觉得,优秀的人才是慧眼招进来的,或者是良好的内部体制培养出来的,其实现实很残酷的是,对于很多成功企业来说,优秀的人才是靠淘汰筛出来的。

有件事情正在恶化这个情况,很多事情有两面性,比如现在人才的薪酬体系,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高,而一些社保成本也随着政策越来越高,那么好的方面来说,人才会觉得自己的收益有保障,但是你换过来想想,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人力成本的压力也会越来来越大,那这种情况下,请问他们会怎么思考?用尽可能少的人,做尽可能多的事情,以前觉得还可以的人,可能在新的成本考核下,被认为是需要淘汰的。以前觉得可留可弃的,可能就变成非弃不可的。

我们的职场观,很多人总会以为自己的路是越走越好,随着能力和经验的提升,职位越来越高,收入越来越高,其实这也是一种盲目的想当然,这是这些年中国快速发展红利的表现,一旦发展停滞或者出现其他问题,职场上出现反复甚至突然断崖下跌,都是可能的。在西方,这种场景其实蛮常见的,我记得旧文提过,不再赘述。

最近很多文章提到一些知名企业的裁员潮,但你也能看到那些企业依然在疯狂的发offer,这两者不冲突的,人才是筛出来的,这个几乎已经是很多知名企业的共识,但他们校招的时候绝对不会跟年轻人说的。

那么,我就必须提醒各位,啰嗦的重复一句,拿到知名企业的offer,仅仅代表着,他们觉得你值得一试。他们会给你一点时间,几次机会,但仅限于此,你可以偶尔犯错,但不要指望会向校园那样,总能蒙混过关。

当然,也必须给那些不幸淘汰的人说一句,有时候,巨头裁撤人员,未必代表你不行,不要过于沮丧或者自暴自弃,成才之路不止一条,永远要往前看。说个例子,当年有个小姑娘,十几年前吧,曾经一年内被当年最火的三个互联网巨头裁撤,都是没过试用期,话说能连续拿到三个互联网巨头的offer也不容易哈。然后一看打工不行了,只好创业了,两年后人家开了部宝马7。后来赚多少钱我也不清楚,也没啥来往,但总能在一些不大不小的行业会议的嘉宾名单上看到。

所以,职场路很长的,拿到offer也好,被裁撤也好,都要往前看,任何时候,都不要对自己的职场状态过于乐观,但也不要过于绝望,保持一点敬畏和饥渴,时刻向前吧。

来源:caoz的梦呓 微信号:caozsay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9204/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