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延禧攻略》里的皇帝,过得其实不如你

《延禧攻略》里的皇帝,过得其实不如你

image

撰文 |张学明

出品 | 浪潮工作室

多年来清宫剧一直很火,从《还珠格格》到《甄嬛传》,从《孝庄秘史》到《大清后宫》。最近《延禧攻略》又是大火,朋友圈里更是一片延禧热,男孩子想穿越回清朝当王子,女孩子想穿越回清朝选秀女,感觉清宫真好。

尤其是剧中的乾隆皇帝,有皇后富察氏、令妃、娴妃、纯妃、高妃、容妃、愉妃、舒妃、淑妃、庆妃等多位娘娘,粗略一算,已经十个。想想每天都有一大堆美女为他争风吃醋,时时刻刻都想为他生猴子,实在让人羡慕嫉妒恨。

可事实上,至高无上的清朝皇帝,真像电视剧里活的那么幸福吗?

工作压力大

清朝的制度继承自明朝,但变了不少。明朝的中枢是公文政治,由内阁处理公务,皇帝可以隔三差五不上朝,甚至一直不上朝,只要过问“大政事”就行。

清朝就不行了,没有了内阁的帮助,皇上需要事必躬亲。尤其是推行密折制度后,两千多个中央地方大员有事没事就给上折子,皇上的工作量急剧加大。而且地方大员为了表忠心,还不停嘘寒问暖,琐碎文件越来越多。

image

张之洞向光绪皇帝奏请创办“自强学堂”奏折。大事小情皇帝都要过目 / Wikimedia

比如闽浙总督给皇帝专门为了台湾土芒果给皇帝上奏,无奈的康熙皇帝只能回复“知道了,此等东西皆无用,不必再送来”。但一个月后,闽浙总督又来了折子,这次加了武夷山茶。皇帝只好接着批示“再也毋庸送来也”。

相对于这些有的没的的琐碎,雷打不动的日常更是折磨人。

皇帝不到四点就得起床,史书记载乾隆皇帝“寅正三刻(三点四十五分)请驾”。即使是今天衡水中学的学生,也就五点半起床。

更别提皇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晨练。祖宗法度“国语骑射”不能只是宣传的口号,得实实在在地练。拉拉弓、射射箭、骑骑马、跑跑步。大早上起来花一个小时用来出汗也是折腾,今天热衷健身的中产阶级可能都没这么大运动量。

image

乾隆戎装骑射画像,骑射是满洲子弟必需学习的内容 / Wikimedia

在晨练后就是早朝,也叫御门听政。皇上“礼仪性”地处理各部门呈上的题本,和大臣讨论公务。为什么说是礼仪性呢?

雍正大规模推行密折制度后,决策基本由军机处小圈子负责,各部的要务不再以题本的形式呈现给皇帝,国家要务大多也不会以朝会形式公开讨论。朝会剩下的功能,自然就是意思意思,走个形式了。

这么无聊的早朝,反而成了皇帝勤政的一种象征。每次听政其实都没什么实际工作,可皇帝还是唯一不能缺席的,大臣们倒是经常迟到或者干脆不来。

想想也知道皇帝对早朝该有多烦。这就像你在朋友小群里每天能聊上几百条,亲戚群里只是例行发个早安都嫌烦,可还不能退群。虽然乾隆以后御门听政的频率减少很多,但是还是隔三差五折腾皇帝一次。

早朝后,皇帝开始办公。皇帝在一上午的时间里主要就是批阅奏折,一般需要完成一百多件,如果一件一千字,那可就是十万字。

像雍正那样的工作狂,还会给自己加码,在早朝前会面见军机处的大臣们,讨论重大事务,重点处理一些来自各地的机要奏报。

image

故宫内的军机处旧址。从雍正时期开始,重要文件逐渐由军机处处理,然后呈交皇帝 / Wikimedia

《清世宗实录》就记载,雍正临死的两天前依然带病“照常办事”。这位四爷那么努力地争夺到了皇位,原来就是为了折磨自己。

而且皇帝的苦没人理解。康熙在位的时候工作有点疲倦,文官还火上浇油,上奏说要节制欲望。康熙算是理解了历代帝王的苦衷了,他真情流露,决定替皇帝们出头。

在生前立好的遗诏中,康熙说道:“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论概以为酒色所致,此皆书生好为讥评……朕今为前代帝王剖白言之,盖由天下事繁,不胜劳惫之所致也”。就是说,历代帝王活不长,那是过劳死,可不是他们玩坏的。

吃穿不自在

清朝皇帝的饮食,保留了八旗特色,一天两顿饭,称为早膳与晚膳。早膳冬季时七点左右,夏季时六点左右。晚膳在下午两点多。这中间或之后也有小吃,就具体而定了。

皇上吃饭,要守的规矩可是很多。吃饭的坐姿是坐西朝东。用膳的时候,东西两边都不能走人,上菜的人要走中间南门。谁能上桌也有规矩,《延禧攻略》里嫔妃同桌吃饭,也得是特殊情况才行。

在菜品的选择上,皇帝也没有什么自由。每顿上的菜严格按照祖制家法,来回就那么些选择,只是图个排场和过程,比学校食堂都缺乏变化。皇帝吃多了自然也就没了兴趣。

image

御膳正餐不大好吃,皇帝能指望的也只有点心了 / 视觉中国

另外,皇帝吃菜前,贴身太监还要现行尝菜验毒,确认无误后,皇帝才能开吃。等确认没事,菜估计都凉了一半了。

宫廷里还有一种规矩叫“吃菜不许过三匙”。皇帝想吃的菜,侍膳的太监就会多舀上一勺。可这种优待一般事不过三,如果吃了三次,这个菜就需要撤,而且可能半个月内见不到了。

这些传说中的宫廷菜品,口味其实相当堪忧。溥仪在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提到,御膳房送上来的这些菜,除了排场之外,真没有什么用。而且这些菜之所以能及时送来,除了前一天已经做好,在火上温着,也没其他方法了。即使现在的路边餐馆,也不一定敢用这种方法省事。

image

2012年5月1日,北京模仿清代宫廷御膳的仿膳受到追捧。但御膳规矩是最重要的,口味倒不重要,皇帝其实并不喜欢 / 视觉中国

不想吃御膳,那吃啥呢?溥仪在回忆录里继续说,他改善伙食,全靠太后的小灶。太后自己有厨房和厨师,溥仪每天吃的饭,其实都是太后送来的饭。

至于御膳房的饭,就放在一边当摆设吧。溥仪对御膳房的饭,有个很精辟十六字总结“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

吃饭也是没有情调的任务,在穿衣上面也是如此。

皇帝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合需要穿不同的衣服。比如大典、祭祀、朝政时需要穿礼服,就是朝服和衮服;节庆日子要穿龙袍;平常要穿便服。同时帽子要和衣服配套,帽子种类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由于一天事务多,皇帝换几次很正常。

image

《雍正行乐图》中的一幅。大概是穿衣活动都不自由,雍正帝只好在画面里过过干瘾 / Wikimedia

比如康熙一幅朝服画像中,头戴镶东珠夏朝冠,身着明黄色彩云金龙十二章夏朝服,颈项挂东珠朝珠,腰系明黄色四块瓦圆朝带,脚下穿石青缎厚底朝靴。这要是换起来,麻烦可想而知,而且穿着也确实很不方便。

想一下,头戴一个大帽子,上面还有三重珠。身上穿了朝服,披肩领,脖子上带一圈朝珠,腰部再系个大裤带,脚下穿个厚靴。皇帝穿得很庄重,确实很重。

私生活不私

位高权重,生活优越之外,皇帝最让人羡慕的恐怕就是后宫三千佳丽了。可惜实际上,皇帝后宫的嫔妃没有三千,更谈不上佳丽。

清朝皇帝有两个幸福点:他是八旗的领主,原则上八旗之内符合年龄的,都可以选为嫔妃。而且满蒙联姻是国策,皇上经常可以娶塞外的妹子。

当然这都是原则上的好处。在实际操作上,蒙古功臣、蒙古藩王、八旗功臣、八旗世家到底选择哪个?基本是政治平衡决定的。乾隆的富察皇后就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这个婚姻是他的父亲雍正定的,皇帝可没有选择权。《延禧攻略》里剧情里高贵妃那么横,也是靠了自己家里有势力。

image

孝贤皇后画像,孝贤皇后就是富察氏 / Wikimedia

传说中的选秀女,更不可能像《延禧攻略》里那样,让皇帝对着一堆美女毒舌点评,挑肥拣瘦,最后还中途离开了。不提太后钦定这样的幕后操作,即使按照公开的选人标准,也是品德门第好才能入选。

至于后宫的是不是佳丽,看看清末嫔妃的照片就明白了。高颜值,好身材都不存在的,即使得到光绪宠爱的珍妃,也不像电视剧里那样美貌动人,其他的就更别提了。

image

从左光绪的瑾妃、右为隆裕皇后,中间是慈禧太后。按现在的标准,大概算不上美人 / Wikimedia

皇帝的家事是国事,甚至皇帝的房事也是国事。皇帝的性生活,由一些来自内务部门敬事房的太监专门负责。这些太监主要负责安排、记载皇帝与皇后、妃子、宫女的性生活。对次数、时间、怀孕都有详细的记载。

在每天到点后,敬事房太监会拿着名单让皇帝选,俗称翻牌子。这名单可不是皇帝确定的,而是这些太监确定的。虽然也有皇帝要求重新提名的情况,但谁又一直有精力每天和太监对着干呢?

不仅选择受限,性生活的过程也没隐私可言。敬事房太监不仅掌握着提名的权力,还要监测整个过程。每天晚上皇帝在屋里办事,太监就在门外听门。当时房子隔音不好,里面有什么动静,估计外面都听得一清二楚了。

image

大太监李莲英。皇帝的私生活,很大程度上控制在他身边的太监手里,不由自主 / Wikimedia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清朝皇帝的生育能力越来越差。康熙生了24个儿子,乾隆生了17个儿子,咸丰还有两个,同治、光绪、宣统直接没有生育了。

今天我们看到的电视剧里,康熙、乾隆,甚至同治都喜欢出来微服私访,也许是编剧们看皇上活的憋屈,想给皇帝们一个寻找私生活的机会吧。

皇帝看似生活优越,权力无人能及,可以为所欲为。可皇帝有着这么大的权力,能决定无数人的生死,却左右不了自己的生活。

皇宫的规矩决定了他每天的作息起居,而且清朝皇帝们乾纲独断,繁忙的行政工作占据了他们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工作之后,还要面对政治婚姻的妃嫔,面对自己几乎公开的私生活。《延禧攻略》里的清朝皇帝,其实活得真不如我们幸福。

来源:豆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8438/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