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那一个打到贝加尔湖畔的男人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那一个打到贝加尔湖畔的男人









霍去病,一个青春和勇武的象征,却在23岁的时候突然划上生命的句号。仿佛一颗流星一般,闪耀夺目,但来去匆匆,千百年来使无数后人为之扼腕叹息!

他的死因,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成为永久谜团。总的来说,大概有以下四种观点。

一、演义传说。这是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据说漠北大战时,匈奴人在戈壁大漠上的水源投放了带有瘟疫的牲畜,导致水源污染,而霍去病饮用了受污染的水而感染瘟疫身亡。这种说法漏洞很明显,霍去病逝世距离漠北大战已有三年之久,任何一种瘟疫都不可能潜伏期这么久。另外,史书中并没有汉军大面积感染瘟疫的记载,而唯独统帅却染疫身亡,不合逻辑。因此这种论点并没有说服力。

二、阴谋论。这种观点认为,霍去病是死于宫廷斗争的阴谋之中。因为霍去病的军功带来的权势,超过了他的舅舅卫青,刘彻也有意抬高霍去病而贬抑卫青。而卫氏集团的人担心霍去病威胁自身的政治利益,更担心太子刘据(卫子夫之子)的地位受到威胁,于是巧妙设局,让霍去病触怒汉武帝。而霍去病虽然是军事天才,但却并不是一个老练的政客,而且由于与卫氏有亲戚之谊,未加防范,于是很快就中计,遭受打击,最终被迫自杀身亡。

这种阴谋论的依据,一是霍去病在甘泉宫射杀了李敢;二是霍去病带头请求刘彻立三位皇子为王,以便让他们离开京城,消除对太子刘据的威胁。这两件事,霍去病都是在维护舅舅卫青和太子刘据,而且很有可能在做之前都受到了卫氏集团的怂恿。而这两件事,都有可能导致了刘彻的不悦甚至猜忌。

这一观点看上去能自圆其说,但杜撰的成分较多,并不能使人信服。

首先,卫青周围虽然存在着利益共同体,却不大可能形成足以左右朝局的利益集团。卫青出身卑微,依靠皇权的扶持和自身的军功,才得以立足朝堂,与其他的贵戚、朝臣没有太多的交集。卫青显贵以后,深知刘彻猜忌寡恩的性格,始终小心谨慎、不敢壮大自己的羽翼。所以当苏建劝他多养门客,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声望时,卫青以窦婴、田蚡为前车之鉴,谢绝了这一建议。

其次,阴谋论者低估了刘彻战胜匈奴的强烈渴望。武帝虽然忌惮功臣和外戚左右太子,但是却不足以让他自毁长城,而且漠北之战还不足以断绝匈奴后患。霍去病作为刘彻最倚重的将领,曾经发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刘彻对此极为赞赏,消灭匈奴外患,是刘彻与霍去病共同的历史使命。正因为如此,武帝为了保护霍去病,才掩盖了他射杀李敢的过错,对外宣称李敢是被鹿角刺死的,息事宁人、不予追究。

三、正史说法。《史记》并没有记载霍去病的死因,这也正好说明霍去病是正常死亡。这是因为,以司马迁喜欢打听宫廷秘闻、描写宫闱暗斗的癖好,以及他对汉廷的满腔怨愤,霍去病这样一位显贵将领的非正常死亡,他决不会讳莫如深,而一定会大书特书,写出一个精彩曲折的故事。但事实上,霍去病的死司马迁只一笔带过,只提到武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把他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状。正史中有“善终不详述”的惯例,正常患病死亡,一般不记录病因。

现代医学的进步,使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青壮年的早逝,就一定是非正常死亡。在医学不发达的汉代,平均寿命普遍比较低,二十多岁的青年突然病亡,并不足为怪。

四、小说家言。一部叫做《汉武故事》的魏晋志怪小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霍去病微时,数自祷神君,乃见其形,自修饰,欲与去病交接,去病不肯,神君亦惭。及去病疾笃,上令为祷神君,神君曰:‘霍将军精气少,寿命不长。吾尝欲以太一精补之,可得延年,霍将军不晓此意,遂见断绝。今疾必死,非可救也。’去病竟死。”意思是:霍去病曾经多次祈祷一位长陵女神,女神显灵,并想要和他交媾,遭到霍去病拒绝。后来霍病重,武帝为他再次向女神祈祷。女神说,霍去病精气少,寿命不长,她曾想要通过交媾给他补足精气,延长他的寿命,被他拒绝,到如今病重,已无法可救。于是霍去病就死了。

这个充满房中术色彩的故事固然荒诞不经,但是从霍去病的名字,也似乎能看出,霍去病确实有可能先天元气不足,生命力比较薄弱,导致幼年多病,故而家人给他取名“去病”,希望他健康成长。

所以,虽然霍去病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但并不是有悖常理的事情。

相关阅读: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战神卫青的战斗力到底有多恐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529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