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苹果税”,今天你交了吗?

“苹果税”,今天你交了吗?

朋友,你听说过“苹果税”吗?

通常来说,“苹果税”指的是去年6月份App Store条款中对打赏要收取30%的渠道费用。

然而,在生活中,使用苹果手机的用户要缴纳的“苹果税”远不止如此。

1 同样的服务,不同的价格

随便打开一个视频APP,选择充值VIP会员,你会发现,苹果用户和安卓用户价格差距……不是一点。

知道你们懒,所以我直接做了个价格对比图。

如上图所示,主流视频APP中,苹果用户充值续费会员都要比安卓用户贵25%左右。

但是,就视频会员这事儿来说,价格差异并不会带来服务上的任何变化。

显然,视频平台把苹果IAP(应用内购买)的提成转嫁到了用户身上。

这事儿解决起来倒也简单,那就是到安卓端或者网页端购买就行,像Spotify就鼓励用户在官网进行订阅,而不是通过苹果 App Store。

相比之下,一些知识付费的模式就绕不过去了。

付费阅读、直播打赏、付费问答等都得面临这样的问题。只不过有些是让用户买单,有些是让知识主受损,还有些是平台和知识主共同承担,比如「得到」,对苹果用户的购买行为,就是交了“苹果税”之后,再按照约定比例和作者分成。

赞赏更是如此。去年微信和苹果因为这事儿沟通了好久,最终还是取消赞赏功能了事,同样取消赞赏的还有今日头条,而知乎和微博问答等则选择了“交税”。

半年之后,苹果的态度有所缓和,宣布取消对部分第三方应用打赏抽成的规定,但仍要求“不得包含指引客户使用非IAP机制进行购买的按钮、外部链接或其他行动号召用语”,以及“打赏行为不能与购买数字内容或服务挂钩”。

看上去,苹果”服软“更像是一种舆论上的造势,没什么实际作用。

诚然,苹果在自家地盘搞些规定似乎也不违法,但这个比例是否过高、范围是否过大就值得商榷了。而“苹果税”让苹果用户不得不支付更高的费用,来享受和安卓用户相同的服务,这已成事实。

2 千人千面,苹果用户是最贵的一面

最近关于“大数据杀熟”的讨论很多。

所谓“大数据杀熟”,就是不同的用户同时打车、订房、购物,但价格却不一样,且急需的用户以及老用户往往会面临更高的价格。

“杀熟”这事儿也不新鲜。

早在2000年,美国亚马逊就曾搞过这么一个差别定价试验。后来,有用户发现自己购买同样的书价格比老婆的贵,还有用户反映在删除浏览器的cookies之后,价格下降了不少。在一片批评谴责声中,亚马逊CEO贝索斯为此公开道歉,这个实验也不了了之。

目前,国内关于“大数据杀熟”还没有实锤。滴滴方面也进行了回应,称价格不同是因为“预估价”计算因素导致的波动,而且预估价和实际支付的车费不是一个概念。

但是,我看曝光的几家平台价格对比图,无一例外地都提到苹果手机通常要支付更高的价格。与其说是杀熟,不如说是“杀对价格不那么敏感的用户”,很悲催的是,苹果手机用户通常会被归为“对价格不敏感”的一类,可能大家都觉得,愿意买价格虚高的苹果手机的人都不大在乎这些价格差吧。

现在回想起来,之前在一些电商网站购物的时候,总会提醒我手机APP特惠什么的,是因为在手机上“杀”起来更精准吗?

当然,这事儿与苹果公司本身无关,只是使用苹果手机的用户所必须遭遇的一种隐形“苹果税”。

3 要么“变慢”,要么“变卖”

使用苹果手机的用户都知道,每次苹果手机升级新系统,尤其是新款手机出来之后,总感觉老手机会变慢甚至变卡,当时还有人调侃这是库克施的魔法,让你买新手机。

没想到,这事儿竟然是真的。

面对网友和跑分机构的曝光,苹果最终发表声明承认有故意让旧手机变慢,大概就是说因为锂电池有缺陷,为了保护电池所以对处理器进行了降频。

理由很牵强对不对,但也没办法啊,总不能说是让你买iPhone X吧。

如果说“变慢”还只是苹果丧失原则,那么把iCloud交给云上贵州运营则是连底限都不要了。

曾几何时,苹果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宁愿与FBI对抗一年多也不愿意解锁一款恐怖分子曾使用过的iPhone。虽然这事儿有点不可思议,但大家还是觉得苹果为了保护用户隐私是会不遗余力的。

而当苹果公司发公告要把iCloud在国内的所有数据运营交给云上贵州时,我才明白,苹果不过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已。在美国与FBI对抗于它有利,在中国乖乖合作更加有利可图,仅此而已。

在一些社交媒体上看到有苹果用户反映,陆续收到贵州一些公司推送过来的广告,但愿,这只是巧合吧。

我不是想苛责苹果公司,只是觉得广大用户不应该再盲目的去崇拜和完全相信苹果公司了,已经交了这么多“苹果税”了,就不要再交“智商税”了。

来源:望月的博客 WeChat ID:wangyueblogging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4875/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