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如果古代人有手机,还用挑着书去赶考?

如果古代人有手机,还用挑着书去赶考?

挑着书去赶考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在如今纸张越来越轻薄甚至可以消失的时代,大概永远都无法体会这种负”重“赶考的感觉了。

其实,追溯到很久之前,不要说进京赶考了,连读书都困难重重,古人需要将兽骨一片一片摊在地上,排列成序,缺一片都无法阅读。

“知道”为你打开这部中国人阅读进化史。

书何时成为大众的书

在古代世界,书是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奢侈品。在古埃及,可能只有1%的人口会读书识字,这一小部分人包括了法老、军队领袖、祭司。同样在古代中国,只有达官显贵才拥有书籍,知识是至高无上的财富。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00年左右,也就是我国的殷代和西周早期。超过五万片刻有文字的龟甲在河南省北部洹河边的小屯遗址被发掘出土。这些文字最早用于占卦,远古时的统治者在重大行动之前如战争的胜败、族群的吉凶、收成的好坏,都会先征询天意,判断吉凶。

现在用”韦编三绝“来形容读书勤奋,其实说的就是最早意义的书籍——简牍。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代的人们将文字刻在竹简上,再用绳子将竹片或木片按顺序编连(即韦编),最后将其卷成圆筒状。当时的孔子反复翻阅《周易》,把串联竹简的绳子都磨断几次,从现在的语境来看,大概用坏了10个kindle。

简牍的阅读方式过于笨重,携带和阅读都非常不便。汉武大帝时期广征天下贤才,当时还没出名的东方朔因为太穷,无法用当时更轻便却昂贵的丝织物写文,即“帛书”或“素书”、“缣书”,只好用了3000多片竹简,写了一篇文章。

可惜的是东方朔没运气等到手机电纸书出现的那一天,他连雕版印刷术都没等到,幸好当时没科举,不然他大概会累死在赶考的路上。

隋末唐初,雕版印刷术出现,印刷者将纸张放到蘸了墨的雕版上,摩擦纸张的背面。北宋年间,印刷术的科技层层积累,发明家毕昇创造出了活字印刷术,一个个反文字模拼成一首首优美的古诗,经过上墨、普版、滚轮按压,一张张飘满墨香的古诗词跃然纸上。

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印刷可以机械生产,一排排的打字工人创造了一行行铅字,奥特玛·摩根泰勒发明了整行铅排机,一个工人使用一个整行铅排机每小时可以排列8000个字符。效率的增加让书籍产量激增,图书在20世纪初期转变为一种大量生产的消费产品。

此时的书籍终于成了大众的书籍。

拿在手上的黄金屋

曾经以为纸质书就是阅读的终点,万万没想到,电纸书的出现,完全改变了现代人的阅读体验。

当空间渐渐被实体书塞满,人们开始烦心于在买书上花了越来越多不必要的空间和金钱的时候,电纸书将这样的局面打破。一个手机或者一个kindle,就可以将千上万的电纸书籍全部装进去。

排队等车,拥挤的地铁,疲劳的长途旅行,纸质书的身影在减少,手机掌上阅读和使用kindle的场景开始随处可见。轻便和高性价比让越来越多的人放弃购买纸质书,我们的生活开始被这样轻便、快速的阅读方式充斥,在便利的同时,许多人也发现,似乎这样的阅读方式,有点“变味”了。

电子阅读为我们带来一场快餐的风暴,阅读一定要快、多、撑。有了电纸书,一天可以看几十本书。而这些,似乎背离了阅读的初衷。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方式,了解外界的窗口,几千年的阅读方式的变化让人们更在意阅读的仪式感,当一本装载上万本书的电纸书消磨了这样的仪式感的时候,人们便开始怀念他。

来源:南周知道 WeChat ID:nz_zhidao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459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