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冯小刚卖座、陈凯歌尴尬,都是什么决定的?

冯小刚卖座、陈凯歌尴尬,都是什么决定的?

贺岁档大混战迎来第二个星期。

上映的三部新片中,相较于成龙的《机器之血》以及邓超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陈凯歌的《妖猫传》获得了相对更多的关注,成为了三部电影中唯一一部,票房占比超过整体排片率的电影。不过,首周末大约 2.3 亿元的票房,还是与这部电影大约 2.5 亿元的制作规模相去甚远。

真正获得票房成功的还是冯小刚的《芳华》。尽管其整体排片率在周五要低于上述三部电影中的任何一部,但在周六和周日两天却连续逆袭成为当日票房冠军。凭借着对于老一辈观众的巨大吸引力,《芳华》的最终总票房甚至有望超过 12 亿元。

从票房上来看,《妖猫传》和《芳华》完全不在同一个量级上。同样是被归类为第五代导演,冯小刚在年近六旬的时候名利双收,陈凯歌近年来每每有新作诞生,都要被质疑一次当年的《霸王别姬》幕后功臣是不是他爸爸。

这当中的际遇天差地别,也许应该说冯小刚更懂得市场需要什么,而陈凯歌则始终是一个执拗于他个人创作欲望的导演,所以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两人有了不同的命运。

陈凯歌的处女作《黄土地》探讨的是中国传统的社会对于人的压迫,从而奠定了陈凯歌日后以关注人物命运的创作主题。在刚刚经历了文革的 1980 年代,这些主题极其受欢迎,也迅速奠定了陈凯歌的地位。此后,作为唯一一位获得过戛纳金棕榈的导演,陈凯歌更是在一段时间内被奉上了神坛。

然而时代很快就变了。反思的思潮从社会中退去,商业成为社会的主流议题。中国电影的商业化也慢慢被提上日程。随着好莱坞大片开始被引进中国,观众也开始将电影视作是一种新的娱乐方式。在这个阶段,抓住了观众心理的是比起陈凯歌起步要晚了十年的冯小刚。

冯小刚第一部导演作品是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此后,他通过《甲方乙方》、《大腕》这一批以喜剧类型片为主,夹杂有一定社会批判的贺岁电影,以“喜剧之王”的名声在中国电影行业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到了 2005 年前后,受到张艺谋《英雄》和《十面埋伏》成功的影响,大片被认为是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作为为数不多在电影行业具有话语权的导演,冯小刚和陈凯歌也都纷纷开始尝试大片。

但由于此前并没有相关经验,大片所需要的故事类型与结构也并非两人所熟悉,因此他们的尝试都并不成功。冯小刚的《夜宴》远远逊色于他的贺岁喜剧,而陈凯歌的《无极》更是一下子将他推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其电影素材被恶搞成为《一个馒头的血案》,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无极》本身。

冯小刚很快回归商业,这也是他赖以起家的本钱。《非诚勿扰》、《私人订制》都在票房上大获成功。而冯小刚也通过这些纯粹商业的电影,为自己争取到了在市场上试错的空间,并因此推出了《一九四二》这样的电影。冯小刚是个明白人。有些电影就是用来挣钱,挣到了钱以后就能够拍自己想拍的东西。

相比之下,陈凯歌就没有那么好运了。以《黄土地》出道的他,并不擅长商业片的拍摄和运作。他自己其实也放不下对于深刻主题的迷恋。他之后的电影《赵氏孤儿》、《搜索》都介乎于商业和文艺中间的一个尴尬的位置,既不叫好,也不叫座。

到了近两年,陈凯歌似乎也没有改变。两年前的《道士下山》和这一次的《妖猫传》都被认为是显得别扭——其个人的主题表达并不明确,但以商业片的格式来衡量,又显得不那么标准。这些都会让陈凯歌在电影行业的话语权被进一步透支。这一次的《妖猫传》花了 2.5 亿元拍摄完成,下一次还有没有投资方愿意花这个钱就成了问题。

反观冯小刚,他推出电影的时机又一次与市场变化相吻合。电影院线扩张迅猛的那几年,他抓住了观众红利拍了《私人订制》。而当观众对于电影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我不是潘金莲》和《芳华》这样的电影就登场了。

这也决定了《芳华》和《妖猫传》的命运。在一个能够凭借口碑逆袭的市场中,《芳华》的票房已经突破了 8 亿。而《妖猫传》不上不下的口碑,最终可能会让这部电影以巨额亏损惨淡收场。

来源:好奇心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2806/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