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说张爱玲

说张爱玲

@青菀啊

张爱玲出生在晚清做官的家庭,和祖上比,当然算没落了,但和大多数家庭比,仍属于摸不着的阶层。在她目所能及范围内,看到的是家长们,长辈们,如何捧戏子,纳姨太太,抽鸦片,换着法的八卦亲戚间的秘事。他们也有他们的逻辑:只要不做新朝庭的官,无论怎么堕落,大节无亏,算得上为前朝守节。这个前朝,指的是清朝。

而他们明明是汉人,为外族人建立的朝庭守节,是不是自己也觉得四不像?受清恩惠,承清遗泽,尴尬之下,只好不去想这些事。又因为衣食无忧,接触不到受苦受穷的人们,对家国阶级观念淡漠。

张爱玲小时候,父母感情不合,母亲黄逸梵在她很小时,就借着陪小姑子张茂渊留学的名义,满世界旅行。她的童年,母亲这个角色是缺失的。她崇拜母亲,一直把她当作文明的象征,太阳似的闪着强光。

她大多数时间和父亲张廷重过,父亲纳过戏子做姨太太,那女的高兴起来,拿整匹新料子给她做新衣服,又带她去歌舞厅。不高兴时,当她是空气。小玩具似的,随意摆弄。后来父亲又娶新太太,后母自己不能生养孩子,对张爱玲和她弟弟十分苛刻。

她中学时,黄逸梵从国外回来,与小姑子同住公寓,当时因为一些缘故,她经济很紧张。而张爱玲又在后母的唆使下,被父亲毒打关禁闭,好几个月才逃出去。逃出后投奔母亲。当时她面临升学考试,想考英国的大学,但是成绩不算好,母亲只得为她请很贵的私人教师补课。

这一段母女俩真刀真枪的相处,毁灭了所有美好的想象。原来母亲并不是印象中那么美而优雅,也并不像她表现出来的那么文明。她会腹诽小姑子的情事,指责丈夫的后妻,处处看女儿不顺眼,一边为她花钱,一边瞧不起她。甚至不太避讳女儿,与各路情人私会。

张爱玲逃离父亲的家时,她失去了父亲。她与母亲住在一起时,又失去了母亲。

后来,她考上英国的大学,因欧战爆发,改去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是贵族小姐堆里的穷姑娘,只能靠拼命学习刷存在感。她同学里有橡胶大王的女儿,有白种人,马来人,内地来的两位小姐,一个是汪精卫的侄女,另一个来自反对汪精卫的家庭。而这两位小姐同被同学们嫌弃,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姑娘们以谈政治为耻。

1942年,日本人袭击并攻占香港,战火烧掉了港大学生们的成绩单,张爱玲在香港举目无亲,挨饿,担惊受怕,差点被炸弹炸死了也无人可告诉。后来她回到上海,向父亲求助,艰难的要到了一学期的学费,进了圣约翰大学。但是没读完,主动辍学,开始卖文为生。我综合各项资料判断,是她实在不想再仰人鼻息,看父亲与后母的脸色了。所以迫不及待谋求自立。

1943年,她在紫罗兰杂志连载《沉香屑 第一炉香》《沉香屑 第二炉香》开始走红。后来人们批评张爱玲,总逃不开这句话:在抗战大背景下,偏安一隅,沉溺小情小调,毫无家国观念。

坦率讲,这个批评是客观的,没错的。但我个人以为,作为一个与家庭决裂,没有经济来源,又没有情商做格子间职员的年轻姑娘,她选择以自己擅长的写作来谋生,并不算什么了不起的错。抗战要战,人们要吃饭。

1944年2月,胡兰成通过苏青,要到张爱玲的住址,上门拜访,两个人相识。第一天就谈了五个多小时,随后每天见面。他比张爱玲大很多,对张的文字很赏识,也能夸到点子上。张爱玲在此之前没恋爱过,一来,就遇到这么个情场高手,她很快沦陷。在他面前,她只是一个简单的,陷入爱情的年轻姑娘。她考虑过分手,因为他有妻室。

同年八月,他办了离婚之后,他俩秘密结婚。婚书上胡兰成手写了: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他们都知道,没有静好,也不会安稳。抗战结束后,以他的身份,不是死,就是逃亡。

有人批评张爱玲不爱国,从我已看到的资料,我以为,张爱玲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以她的家庭背景和受教育背景以及心理背景,她接触不到这么宏大的叙事。她没想过爱国,也没想过不爱国,没想过胡兰成是不是汉奸,也没想过自己是不是汉奸妻。她对这个世界所有的认识,仅仅是:我。父亲的家是牢笼,母亲飘忽不定的踪迹,母女俩解不开的龃龉。以及,我爱眼前这个男人,愿意和他结婚。

无论多年以后,张爱玲如何鄙夷胡兰成,与挚友的信中只肯称他为“无赖人”。无论胡兰成的花心给张爱玲造成多少痛苦,婚后不久与护士小周,逃亡路上与房东太太,使女人怀了孕,竟叫她来找张爱玲打胎。这些狗血,是后来的事了。当时,她只是一个陷入爱情的女人。她的错在于爱错人,而不是那些人组织的别的罪名。

在我读大学时,文学史里还会提到张爱玲,肯定她的文章,同时,点名她偏安一隅与小情小爱。不知这些年怎么了,风头一变,开始朝“汉奸”这个路子上指。嫁给汉奸的女人就算汉奸吗?

风声鹤唳,汉奸满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1019/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