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爆炸贝”秘技完全解密

文:红袖添饭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爆炸贝”的外号就叫响了。

为什么贝老师的“爆炸”那么吸引人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们炸得真实,又炸得绚烂。二者看似矛盾,却由贝老师完美统一了。下面,就以《变形金刚》系列为例,偷窥一下贝老师的“爆炸秘笈”。

《变形金刚》系列虽然大量运用电脑特效,但就其中的爆炸而言,大部分是实拍。爆炸是真实发生的,而非后期由特效软件生成。拍摄爆炸的地点,也都是实打实看得见、摸得着的所在,而非数字虚拟环境。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像上面这样的炸车镜头,就是在英格兰的街道、实景拍摄。从撞击翻滚的车辆,到爆炸的火光,一切都是真实的。
如此真景实车的爆炸,一直是《变形金刚》系列的特色。贝老师从不吝于在最繁忙的都市,来几场“他比烟花更寂寞”的爆炸。

比如第一集中的底特律街头: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第二集开场,追捕霸天虎成员“破坏者”的战斗,也是在真实的、交通繁忙的高架桥拍摄的: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按照剧情,这一段是发生在上海。但是~呃~你觉得地表最强的天朝城管,会让恐怖分子霸天虎如此寻衅滋事么?所以,你懂的,是实景拍摄没错,但其实是用美国的城市区域做了大上海的“替身”。

第三集那占据片场约四分之一的城市大战,则大部分是在芝加哥实拍: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第四集结尾的大战中这场爆炸,按照剧情是发生在香港: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事实是,和第二集中的“假上海”一样,实拍外景地是芝加哥郊区的一座废弃仓库。

实景拍摄真是真,就是拍摄许可不容易拿到。即使拿到了,在时间和场面调度上,也有诸多限制。很多时候,这些限制对于喜爱“可劲作”的贝老师而言,会变得难以忍受。怎么办呢?

那就自己搭个景呗,反正不差钱。

最新这一集《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后简称《变5》),早前曾传出争议,说将丘吉尔故居布伦海姆宫(Blenheim Palace)、变成了纳粹大本营。

影片的确有在那取外景,但作为主要动作场景拍摄地的,则不是布伦海姆宫本尊,而是剧组在空地上搭建的大型布景: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别为剧组的预算惊讶:他们并没有重建整座建筑,只是用木头和泡沫加颜料涂装还原了靠镜头一侧的外墙而已。对电影魔术而言,这是惯用的伎俩。

搭设布景的好处,是可以按照导演拍摄需要、随意安置各种设备和道具。
第一集开场,“碾碎器”肆虐军事基地的场景,有很大部分也是布景,方便实拍局部的爆炸镜头: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像这种直升机爆炸坠毁的镜头: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需要大型吊车辅助拍摄,在布景中拍摄,能更有效地控制场面和风险。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道具方面,选择和摆放的自由度也更大,能够制造更有意思的破坏效果。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上图中被连环小型爆破炸成筛子的军用运输车,就是贝老师从号称“坟堆”的军用废弃车辆堆放场地“淘”来的: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有时候,实景和布景又可以结合。比如第二集中男主角山姆被炸毁一角的家: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该房子主体,是真实的民居。既要有实际的爆炸效果、又不能损坏民居,剧组其实是在原房子主体上进行了“扩建”: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加了大约4英尺的一层外围轮廓。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实际爆炸时,受损的只是“扩建”的那部分。但在镜头取景中,“看起来”像是那一隅都遭到了严重破坏。

这一集的第三幕,发生在埃及沙漠中的一座废弃村庄里。实际上,整座庄子,都是剧组在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导弹靶场(White Sands Missile Range)搭建的布景: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虽然建筑本身就很简陋,而且布景可以“偷工减料”;但由于规模庞大,整个布景工程,还是耗费了四个月才完成。
这种布景,方便剧组假设各种重型设备,来完成比较复杂的爆炸场面: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对贝老师而言,如此大型的布景,简直就像一个乐高欢乐天地,可以由着他的性子炸它个爽快: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第三集有很多镜头,是在芝加哥实地取景。相对而言,实体布景较少。配合这一集的动作特色,更多的布景,发生在电脑的虚拟世界里,后文将提到,这里不赘述。

第四集第三幕的重头场景,发生在香港。剧组也的确到香港拍摄了多场外景戏,但要表现那毁天灭地气势的爆炸场面,就不是寸土寸金、人口密集的香港能承受的。

所以,剧组是在底特律重建了一个香港截取,然后将它炸得稀巴烂: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不管是真实外景,还是搭建的布景,有一个共通点:它们都是剧组和演员能真实感受到的场景。在这样的场景中拍爆炸戏,让演员更有融入感。

此外,如今的电脑特效,不是不能创建真实感强的数字环境。事实上,顶尖特效团队做出来的效果,基本上可以达到99%的拟真度。但就是那1%的真实缺失,让贝老师很在乎。他觉得细心的观众、一定能看出在真实场景中拍摄的不同;所以,只要条件允许,他会坚持实拍。

场景设置好以后,就可以点火了——我是说——可以估摸着怎么炸了。

“爆炸”其实是个很笼统的词,它可以表示一切“能量短时间内高速释放”的现象。按照发生原理、规模等的不同,爆炸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类型。在《变形金刚》系列的框架内,我们不妨简化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气爆,用高速喷出的气流,制造出反应物四处飞射的效果;这当中,并没有火药的参与。
典型的如第二集中大学图书馆的场景: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动图中可明显看到画面左侧一个装置中喷出的白色气流。

第三集中也有类似场景: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这种气爆,一般只是小打小闹,适合室内场景。
贝老师最能的、最为粉丝熟知的,是玩大的:
用真火药,炸出真危险。
像《变5》开场: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注意那些在银幕上看不到的特效道具,那两颗造成巨大破坏效果的尖刺金属火球,左边那颗是由一辆拖车拉动,右边那颗,则是由架空钢缆拖动。后期再用电脑擦除线缆痕迹。

看过《变形金刚》完整系列的都清楚,这种爆炸场面,相对前作都算迷你型。
像第一集结尾的街头大战,“大黄蜂”和“铁皮”搬起货柜车抵挡“红蜘蛛”攻击的那场爆炸就不赖: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从幕后纪录片来看,这场爆炸虽然炸的不是一辆真车,但也差不离儿——那是一辆1:1真车大小的模型: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整个模型被装在一个液压倾斜装置上,可以被抬起超过60度角。
整个机械装置灵活到不可思议,连贝老师都忍不住亲自上去搞怪一番: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当然,现场只能拍到实际爆炸发生的场面,在场的变形金刚们,还得靠后期电脑特效。“红蜘蛛”街头肆虐的场景,也是同理,对比现场实拍和正片画面: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此处从技术上讲,并非“原生”爆炸,而是用爆炸来模拟变形金刚巨大动能所产生的冲击、破坏效果。
基本上,该系列所有变心金刚的破坏效果,都是这么拍的,现场实拍与电脑特效结合,是该系列一个显著特点。

再看第一集中“碎骨魔”威猛出场的段落: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你可能以为那都是电脑特效,其实,巴士炸开、断成两截的镜头,是在告诉公路现场实拍的。

如此复杂、且高危险的场景,事先一定得周密筹备。比如说,得让各部门清楚各车辆的行进秩序、路径,以及爆炸发生后的可能结果: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被炸的巴士,也必须经过重度改造。比如说先要将它锯成两半,用一定的结构先固定住,保证行驶的过程中不会自行断裂: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保证效果最重要的一步,是在后半截车厢底部,加装两个可用高速气流喷出的金属柱,它们带来的反作用力,会让那截车厢脱离、并发生翻滚。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实拍效果,证明一切严密筹备都是值得的,巴士炸开的效果,完美符合事前演算: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以拍摄现场的爆炸、来模拟变形金刚们的冲击效应,在第二集开场也有所表现: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那些炸到弹起的大型水泥管,可都是真家伙,那种“沉重”的感觉,更增添了这场爆炸的可信度。

与冲击效应类似,变形金刚那巨大的体量,即使只是普通的行走或奔跑,也会对周遭环境产生影响,很多此类效果,在拍摄现场也是用爆炸来完成的。典型的如柱子哥森林大战霸天虎的场景: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实拍时爆炸所产生的泥土飞溅、大树断裂,都是为了配合后期特效做出来的柱子哥的动作。

第二集中第三幕有场爆炸,堪称“贝式爆炸”的典范。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就爆炸效果之绚烂程度而言,个人认为是该系列之冠。
如此大型的爆炸场面,筹备起来也是各种费心。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整场爆炸,用了14桶汽油,每桶55加仑;爆炸产生的火焰,冲起高达300英尺(91.44米)。
不用说,这场中追逐的金刚们,都是后期电脑特效的产物。

后来出现的组合金刚“大力神”,对金字塔做出了“不可描述”的破坏。这个大家们本身的制作渲染过程,即使对特效业界翘楚“工业光魔”工作室而言,也是一项挑战。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就模型复杂程度而言,第二集中的平均水准、都是第一集最复杂的“擎天柱”的2.5倍;“大力神”模型的复杂程度,则是柱子哥的七到八倍!

再加上这一段是要以IMAX 版规格回访,像素数目是普通数字银幕版的4倍,渲染起来,更是考验机器性能。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事实上,当工业光魔的一位特效师在她的渲染工作站上、加载这一段时,整台电脑瞬间当机:主板、硬盘、内存全部报废!

IT童鞋们可能会瘪嘴,认为工业光魔的机器太逊了。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其实,他们的“渲染农场”强大得很。他们做过测算,像IMAX版“大力神”场景中的一个镜头,如果用家用电脑来渲染的话,要花多少时间?

答案是:即使用当时最顶级的配置,家用电脑也要耗费整整三年,才能渲染完成那个镜头!
你以为这就是巅峰了?太Naïve。

第三集的芝加哥城市大战,又将实景结合特效的挑战,提上了新高度。
像这样的实拍场景,可能会让部分影迷疑惑: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既然无法真的在摩天大楼间营造爆炸,实拍的意义何在?

一切还是和“真实性”有关。注意到上图中远处建筑定上强烈的闪光,那是为后期电脑特效做爆炸效果做光影参考。
实际上,这一集第三幕的芝加哥城区,大部分都数字化了:先用数字模型做出建筑物轮廓,以及爆炸造成的破坏效果: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然后再做出外星飞船、弹道轨迹、着弹规模和顺序等: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部分小型爆炸,因为场景特色,没法实拍,是用绿幕+电脑特效完成的。比如这样的空中爆炸镜头: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真的用飞机空中实拍的话,调度太难了,诺兰也拍不了。有了绿幕的帮助,实现起来经济又实惠: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关键是:这样一瞬而过的小型过场画面,观众不会那么在意,所以用特效镜头很容易骗过去。
规模稍微大一点的局部战场,就还是要以真景实拍为基础(上半图):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然后再用电脑特效、加上变形金刚: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对第三集而言,最难的,是拍出“震荡波”手下那条巨大的“触手怪”的破坏效果。在外景现场,需要制造无数大小连环爆炸: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然后做出触手怪的模型和动画效果: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最为关键的,是让电脑动画、和实拍爆炸画面完美契合: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同时,还得添加更多烟尘颗粒等辅助效果。

后面“触手怪”破坏、并箍断整座大楼的镜头,成了特效师们的噩梦。因为不仅“触手怪”本身、玻璃外墙大楼,还带来了更多、更复杂的光影反射效果,让特效镜头的渲染更为费时。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事实上,为了完成“触手怪”毁楼的镜头,在工业光魔历史上,首次动用其“渲染农场”的所有机器,其他活儿暂时放一边,只为集中完成那个镜头的渲染。

到了第四集,又回到以现场实拍爆炸为主,比如说,前面提到的芝加哥废弃货仓中的那场爆炸: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气浪冲击得现场的脚手架也不住摇晃。

但要论规模,这一集中段那场爆炸,则更胜一筹: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从开爆前这张图可看出,爆炸物覆盖了整整一个篮球场大小,两侧各十几根爆炸物平行排列。

最后炸出来的效果,果然非凡: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爆炸仿佛有魔性一般,死死追逐着主角们。
这种逐一微量延时的爆破,非多年的爆破经验,不足以完成。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为此,贝老师专程请一位已经退休的“炸坛老前辈”重新出马,完美实现了想要的效果。
回到《变形金刚5》,片中的爆炸场面,依然是实拍为主、特效为辅。

比如“钢锁”等机器恐龙在公路上大开杀戒的场景: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现场实拍时,一个机位捕捉到的镜头是这样的: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同理,后面主角用炸药狙击霸天虎场景: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现场的爆炸当量就不小,而且可以明显看到两种类型的爆炸:最开始那一炸,是将火药埋在土里,故而炸出很多尘埃;后面接到两边的爆炸,则用上了汽油等燃烧品,故而引发猛烈的火焰。

至于“打酱油从不问为什么”的威震天等霸天虎老师们,都是后期特效加上去的: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你看,如果揉碎了、掰细了讲,贝老师的爆炸,和别的爆炸没啥两样,实拍时也不过是简单的物理化学反应。
但为什么粉丝们总觉得贝老师的爆炸格外好看、过瘾、刺激呢?

私以为,对贝老师的动作场景而言,爆炸本身并不算绝活;那些表现爆炸对周遭人或物产生的冲击、借以烘托、夸大爆炸效果的东东,才是“爆炸贝”的秘技。

最显眼、最容易为观众注意到的,是车辆与人的腾空翻滚。
比如像《变5》中这个镜头: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奔跑的主角背后,呼啸而过的汽车,恐怕比人物更引人注目。

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看到被炸到在空中翻滚的汽车;事实上,现实中发生的爆炸,被炸飞的物体的运动轨迹,也和电影中不一样。这当然是一种影像化的夸张手法,用以加强表现爆炸的威力,或是变形金刚们的无敌动能。
在其他电影人的作品中,很少看到这样的爆炸效果;因此,这可以说是贝老师独特“爆炸美学”一部分。

当年该系列第一集上映时,开场就让我们见识到如此爆炸的威力: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无论是悍马军车、还是坦克,在“碾碎器”面前都难当一合之敌,被炸得有种屁滚尿流的感觉。
而且,这一切,都是实拍。

无论是在该系列中,还是贝老师的其他作品中,让汽车空中翻腾,有两种实现方法。
一种是用钢缆: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一端连在汽车不同部位,另一端一般连在大型吊车上。在高速液压系统的支持下,瞬间产生的巨大拉力,会让汽车在空中做出各种难度系数在9.5分以上的动作。

说白了,这就是汽车版的“吊威压”。
贝老师是如此地喜爱翻滚,以至于形成了强迫症:炸完总要滚一下,那才完美!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像上面那样的镜头,换个导演,前面几下爆炸完了就完了;可贝老师不行啊,手痒,一定要将车身扯得滚向一旁才甘心。

第一集中“红蜘蛛”大闹街头那段,更见证了《翻滚吧汽车君》的集体演出: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但要论卖弄风头,还数这一辆最拉轰: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硬是被钢缆扯得腾空十来米、飞过三、四十米的街区、砸入对面大楼。
真是蔚为奇观,叹为观止。

贝老师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用上瘾的话
但凡是个大件,都可以借钢缆飞一下: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实现汽车腾空翻滚的第二种方法,是液压翻板(或弹柱)。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在上面这个镜头中,爆炸过后,可以清晰看到那个固定在地面上的、将整车弹飞的装置。你可以将它想象成一个老鼠夹子,不过方向相反:其作用不是向内夹紧,而是急速向外弹开。

下面这场爆炸,应当也是用上了同类设备: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这种翻板很好用,也不怎么笨重,甚至可以安装到拖车上、变成移动版: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既然贝式爆炸能将汽车炸得人五人六,区区几个被波及的路人,更应该飞出些花样。
在给替身吊威压方面,好莱坞最早的确学的是香港同仁,但加上其机械化和电脑装备后,就变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像这种常规的“被炸飞”效果: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人力扯,就很难达到那么高的瞬时动态。仔细观察的话,会注意到替身们脚下的弹射踏板。钢丝与液压翻板结合,让他们的腾空动作更为可信。

像这两位替身老兄: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钢丝吊得可谓恰到好处——那滞空效应和落地的效果,跟没吊差不多。要说“重工业”,这可能就是高度工业化的电影制作的精细成果。

前面提到过的,第二集开场的高速公路爆炸镜头: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多辆车被拉得腾空飞起,但距离远近高低各不同,最远的足足飞出近50米远。这都得益于电脑控制的拉扯系统了。
运用到替身动作上,像这种多人同时被炸飞的镜头,也可以用一套程控吊钢丝系统完成: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像第三集中这种吊威压,可谓相当华丽了: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第四集中这个幕后镜头,可以更清楚地辨析他们吊钢丝的精度: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不仅扯起时力度适度,当替身落地时,钢丝收缩的程度,也能在保证替身不受伤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呈现自由落体的体验。精准控制的背后,都是精确的计算。

在《变形金刚5》的幕后,同样可以看到大量钢缆和翻转装置的身影。
像这种钢缆拉扯镜头: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就是属于“不翻滚不舒服”的类型。

这个估计是用液压翻转装置完成的翻滚: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肯定也远比实际爆炸效果更为华丽。

至于
下面这位: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简直是翻滚得比风车更欢乐了。

贝老师在真实的爆炸基础上、硬要来这些不真实的辅助效果,无非是为了更好看。只有将“爆炸”当做一种事业的人,才会如此去想方设法加强效果。这就好比以“武打”为核心的电影,一定要绞尽脑汁、将武打动作设计得更好看一样,实用不实用,倒是次要的。

如果你以为这就猜透了贝老师,未免太小看了他。
贝老师其实是很狡猾的,深谙虚虚实实之道。

替身吊钢丝虽然噱头十足,虚得很。但他从另一方面弥补动作场景的真实性,那就是让替身或演员尽可能贴近危险,贴近爆炸现场,让观众感受更真实的危险。

第一集中这样的动作,对替身而言可能是最轻松的: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稍微危险一点的是这样: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至于这样的镜头: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就是高度危险了。

让替身赴险也就罢了,毕竟那是人家的职业。贝老师最绝的是,他连主角明星都不放过。
像下面这个镜头: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男主角稍微跑慢点,可能连人带车被钢缆卷走。但为了让观众明白是主角亲自完成的动作、从而更为之捏一把汗,他坚持演员要亲自上阵。

有些坚持,可以说得上“虐待”: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男主角楞是被吊在车门外转着拍了几小时,贝老师则躲在车身内拍得乐不可支。
论让演员置身险地的程度,第二集中,白沙靶场那个爆炸场景,可能更为典型。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在演员奔跑时,数百加仑的汽油弹,就在他们身后十米左右迅猛爆炸。没有替身,全部由演员自己完成。
而贝老师和摄制组一起,都在离爆炸现场几百米远的小沙丘上、得以而舒爽地看着自己制造的奇观: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到了第四集,贝老师“虐待”演员的程度,更是登峰造极。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前面提到的那场大型爆炸,几位主演都是亲自上阵,必须在4.6秒之内跑出爆炸范围。否则?没有否则,因为爆炸不可逆,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

所以,你看镜头中各演员的卖力程度: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那是货真价实的“用绳命在奔跑”。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能逃出生天的感觉,应该不错。

《变形金刚5》中,大叔男主角很多特辑还是自己上: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这回,即使是老戏骨“汉尼拔”老师,也难逃魔掌。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他必须待在高速运动的跑车中,还有镜头近距离捕捉其表情和动作: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不过,看老爷子的表情,他似乎很享受这份刺激。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今年整整八十岁了啊,老爷子,硬是被贝老师忽悠得成了老顽童。
大叔大爷“欺负”了个够,贝老师连15岁的小女生也不放过: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像上图那样的爆炸镜头,也得亲自上,堪称辣手摧花。

贝老师为何如此狠心呢?无非是为了真实效果。他认为,演员是否真的在危险状态下表演,对观众很重要,故而对他也重要。最关键的是,无论你是超模小鲜肉,还是至尊老戏骨,他都一视同仁。明星摆谱?在贝老师这不行,来了就得赴险。

是谁在片场手指擦破了点皮就向粉丝撒娇来着?这样的小鲜肉,最适合送到贝老师的片场去磨脱一层皮。
贝老师在片场,还会用到一些更为零碎的辅助效果,来增强画面的真实感。

比如前提到的第二集中山姆家被炸的场景,现场就准备了额外的木片碎屑: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它们装在气爆装置中,在拍摄主角躲闪镜头时喷发,让现场显得更急迫。

在很多拍摄演员表情反应的近景镜头中,可以看到爆炸余波导致的灰土尘埃不断落下。其实,很多情况下,是场务在一旁扔的。
有时候,贝老师一时兴起,也会冲上去扔一把: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看他那劲头,简直不是要做效果,而是要将演员直接砸晕啊!
其实,贝老师在片场爱亲自干的活儿,还真不少。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掌镜。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贝老师太喜欢自己掌镜了,尤其爱用手持摄影机;他钟意捕捉动态的、符合战乱环境的混乱劲头。
为了迎合他这种癖好,业界知名的器材制造商RED,这次特意给他定制了一台8K像素的超轻便摄影机: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更绝的是,上面就堂而皇之印了“爆炸贝”(Bayhem)的字样。

在片场,经常可以看到贝老师和这台小绿机器的身影: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除了更轻便、表现力更真实的镜头,为了更好地让观众置身动作场景、置身爆炸现场,贝老师还爱用一系列改装工具。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上面这台迷你摄影车,每一部《变形金刚》都有用到。
其高速机动的性能,令其可以获得更靠近爆点的画面: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而且,高速运动机位,也与变形金刚们的运动状态很匹配。
但贝老师还是不满足,他想要拍摄更极端的、更具感官冲击力的画面,比如物体直接与镜头撞击。

早在拍摄《绝地战警》系列时,贝老师和他的御用班子,就鼓捣出了冲撞摄影车,并将其命名为“冲撞贝”(Baybuster):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其实,就是一台重度改装的摄影车,车身外围加装一层金属骨架,可以按需要内置数台摄影机。有金属架的保护,它可以连车带摄影机撞向目标,时候还能安全离开。

比如在拍摄第一集中“碎骨魔”街头发狂段落时: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这样的镜头,就是用“冲撞贝”完成的。

高级影迷可能会问,用远摄镜头,也能达到类似效果,何必一定要真的让摄影机冲上去?和对真车实景、以及演员亲身赴险的坚持一样,这无非是让冲撞效果更真实一些。光学技巧,代替了不了物理刺激,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执着。
相比之下,第二集中用手持摄影机、近距离捕捉破坏效果,都是很常规的了: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拍摄第四集结尾的场景时,贝老师用上了一个颇有点“黑科技”的大杀器: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那其实是一台多轴稳定器,联动轴多达七个,让镜头运动突破空间限制、更为流畅自如: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上面那个镜头,是否让你同时想起斯皮尔伯格的《世界之战》和阿方索·卡隆的《人类之子》?单纯从突破车内车外界限这点而言,这个装置本身的灵动,其实超越了那两部作品中的设备。

你可以争议说贝老师最终拍出来的镜头的意义,拍马也追不上那两部作品,但不能否认他对于新技术的敏感性、和勇于将重器视为玩物的“胆识”。

在拍摄《变5》时,贝老师也喜欢让摄影车置身爆炸当中: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在火光烟雾中,带领观众来到爆炸现场: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小型高速摄影车也依然在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说一千道一万,贝老师对爆炸是真爱,正如前三集主角所言: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没有人比贝老师炸得更带劲!”

总结起来,“爆炸贝”老师的秘方不外乎是:

1. 一言不合就爆炸!什么东西都可以炸炸炸!没有这种肆无忌惮,就不是贝老师的风格。

2. 坚持实拍,场景要真,爆炸要真,演员及替身的反应,更要真真真!

3. 爆炸效果一定要“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车啊人啊一定要被炸得在空中翻腾,各种耍杂技各种奇观效应。

4. 镜头表现一要将观众带入爆炸现场,可以紊乱,但一定要到场;二要贴近演员表情,可以抖动,但一定要让观众感同身受。

当然,贝老师对剧本不是那么严格,对情节的连贯性与逻辑性等细节问题,都懒得动脑筋。每次看完电影,你可能情绪上来、想对他扔点什么: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但如果你是就想看个爆炸听个响的单纯热血动物,可能还真是离不开他这口。

你们都叫他“爆炸贝”,但真的明白那些爆炸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吗?
这真是:爆帝驾临,谁与争锋?!

来源:17影视工业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28348/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