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为什么孙悟空能大闹天宫,却打不过路上的妖怪?

为什么孙悟空能大闹天宫,却打不过路上的妖怪?

因为从故事发展历程来看,孙悟空形象的两个来源,“猴行者”和“X天大圣”这两个形象,本来就不是以自身战斗力高为特色的。行者是一个显示佛法威力的宣传队成员,而大圣是一个被正道降伏的野猴精。只不过《西游记》把大圣的战斗力调高了,反倒让取经故事里的行者有些尴尬了。

猴行者形象始见于宋代作品《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他在西行路上保护唐僧,除了靠自身的一些变化法术之外,依靠的是“北方毗沙门大梵天王”所赐的三件宝贝:隐形帽、金环锡杖和钵盂。隐形帽可以化成“ 遮天阵”,大概是个防护结界,锡杖可以变成“夜叉”和“铁龙”等随从参加战斗,钵盂可以灭火或者盛下水浪。值得注意的是,猴行者基本没有亲自出手打斗的记录,打死虎精的时候还是由夜叉动的手。除此之外,师徒只要大叫“天王”一声,就可获得天王的远程支援。无论是用天王的宝贝还是叫天王帮忙,都是在宣扬这位天王的法力无边,而猴行者自身最突出的特点则是其机智而非勇武。《诗话》中曾提到,行者八百岁时偷吃了王母的十颗蟠桃,被“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流放到花果山紫云洞居住,这可能是“大闹天宫”最早的雏形,但只是一个小贼被吊打的故事,其中的行者是没有什么战斗力可言的。

至于孙悟空形象的另一个来源,则是出现于《补江总白猿传》、《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等文献的南岭猿精,是“猿窃妇人”型古代民间故事的核心形象。这些猿精虽然有神通,但战斗力还不是太厉害。白猿被凡人设法击中脐下的“罩门”而杀死,“齐天大圣”申公则被紫阳真人张伯端派去的神将擒拿。他们的结局都是比较容易地被打败,自然就体现不出什么战斗力了。

据现有文献,元末明初的剧作家杨景贤,第一次把“大圣”与“行者”结合在了一起。但在杨氏的《西游记》杂剧中,猴精“通天大圣”的战斗力仍然谈不上高。大圣虽然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丹药,“ 炼得铜筋铁骨,火眼金睛,鍮石屁眼,摆锡鸡巴”,但是天王、哪吒统领的天兵一到,他就丢下老婆落荒而逃,完全不敢交战。可见“通天大圣”的形象更多地是一个神偷而非战士。取经途中,由通天大圣皈依的行者虽有些参加战斗的表现,但连降伏猪八戒都要请二郎神出手,可见战斗力实在也不是其设定的重点。

只是到了今本《西游记》小说里,齐天大圣大闹天宫才变成了现在流行的样子。大圣在偷桃、偷丹之后,还能战败九曜星、四大天王、哪吒、惠岸等神仙,被擒后又跳出炼丹炉、打到通明殿前,成就了他传扬后世五百年的威名。大圣的法宝金箍棒也变成自己去龙宫取得的无人能用之物,而非别的神佛赐予。常有人质疑“大闹天宫”的含金量,但如果对比之前的“大偷天宫”故事就会发现,小说作者已经很努力地在渲染孙悟空的武功了。从小说写作的角度看,《西游记》的主角正式由唐僧变为孙悟空,主角加上勇武善战的特性,可以更吸引人。而从宣扬内丹术的角度看,孙悟空修习了菩提老祖秘传的长生之道,成了堂堂正正的天仙,自然要显得他威力无穷才好,倘若只靠小偷小摸混日子,就太难看了。无论原因如何,孙悟空的战斗力被《西游记》的某些作者大大提高了。

但问题是,小说只大改了闹天宫的故事,而取经故事还是延续了佛法宣传队的基调,由孙悟空等人不断邀请各路神佛出场助阵,以表现佛道正法的威力。于是乎许多妖怪的战斗力也都水涨船高,以便让孙悟空有理由去请神佛下界。明清时期的读者生活在一个神灵信仰与神秘氛围更加深厚的环境里,有些读者还不觉得这样做有问题,反而觉得更加热闹好看;有些读者认为神佛也是对内丹术元素的譬喻,自然就接受了这种设定。而在一些崇尚英雄主义的现代读者看来,孙悟空完全靠自己打倒妖怪,竟然成了毛利小五郎亲自破案一样的稀罕事,与闹天宫故事为大圣所作的铺陈产生了巨大的反差感,由此衍生出许多阴谋论的说法。通俗小说系由不同时代的许多作者层累创作而成,因此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叙事不一致与逻辑漏洞,观察这些蛛丝马迹,还原他们的成书过程,并赏玩现代读者的“误读”,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来源:知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2486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