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医疗器械为何这么贵

医疗器械为何这么贵

最近,医疗器械领域的商业贿赂,引起很多关注,还出现一个新名词:打理费。

媒体报道,以心脏支架为代表的医疗器械,在进入医院时,需各处打点。成本一两千元的心脏支架,经过层层打理,环环加价,到了患者手中,就变成两三万。

直观看来,流通环节太多,中间成本太高,这是医疗器械昂贵的原因。从生产厂家,销售代表,再到医院院长、科室主任,他们都依附在患者身上,赚味心钱。患者很无辜,躺在手术台上,还用救命钱养寄生虫。医疗器械的「打理费」一曝光,很多人都骂商家无良。

真有这种阴谋吗?其实,只要有起码的经济学知识,就知道这些说法不靠谱。

在任何商品市场,中间环节都是在帮助降低成本的。菜贩子把蔬菜从田间地头运到市场,消费者买菜更容易了,而不是更难。手机生产出来,经销商层层流通,这降低了消费者获得手机的成本。这个道理到了医疗器械领域,并没有失灵。

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医疗器械的供给非常市场化,既有国内产品,也有进口器械,竞争很激烈。销售代表们为了卖一批器械,直欲把院长办公室的门槛踏平。他们的销售很多都采用「免费试用、后续收费」的模式,这是典型的买方市场销售策略。

既然卖方竞争激烈,价格应该是趋于降低。问题显然出在市场需求这一端,尤其是医生。医疗服务具有很强专业性,医生在使用何种器械,价格高低方面,可以说拥有绝对话语权。医院的体制性问题,会反映在医生身上。

中国的医疗服务没有完全开放,重点资源(尤其大型手术资源)都集中在公立医院。公立医院要接受政府的定价指导,既管挂号费,还管手术费。总费用要管,一些细致的规定也要上报。比如一台手术收费多少钱,总价有上限,还要上报费用明细,接受政府的收入分配指导。

一台手术的费用通常由四部分组成:药品、消耗品和器材费用、医护的劳动费用,医院管理费。其中,医护人员的劳动费用较低,通常只占10%。一台心脏支架手术,往往要将近十名医护人员工作一天,费用五六万。算给医生的劳动费用,只有五六千元。再摊到个人头上,只有一两千元,甚至几百元,实际上并不高。

在医院里做手术的医生,通常都受过漫长的医学教育,医院要给他们付高薪,才能确保医疗水平。这样的费用分配显然低估了医护人员的劳务价值。院长也不是傻子,他们当然要给医护人员合理收入。这笔钱是以手术补贴、加班费用、季度奖金、论文奖金发放,并且只能从其他领域划出来。

医院所有收费项目中,唯有用药和器械这一块,弹性最大,管制最为宽松。用什么药,多大的剂量,都由医生说了算。手术用到的医疗器械价格,从便宜的几万元,到几百万元,官员很难管得动。

当其他收入被管死,医院只剩下两条灵活的创收之道:一条是靠卖药,另一条就是引进昂贵的医疗器械。在这两个领域,医院和政府部门的斗争,如同猫和老鼠一样。

医院开昂贵的药,政府就规定药品最高零售价;医院多开药,滥开药,政府就规定药品加价率,不让医院赚钱。医药代表和医院把药价抬高一些,好让各方有赚头,这和医疗器械的高价乱象是一样的。

中国的优质医疗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公立医院。公立医院没什么竞争压力,却需要自负盈亏,力争多赚钱。管制严苛的情形下,他们只能运用强势地位,在医药和器械方面获取更多收入。

站在他们的角度说,为了维持经营,想方设法增加收入,不能算什么错。处于上游的销售者们,他们想把产品卖出去,只好贿赂院长和科室主任,各处打点,明里暗里给回扣。与其说「打理费」是合谋的产物,还不如说是突破管制的润滑剂。

最近几年大病医保推行,在推动医疗成本上升方面,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从账单上看,医保帮助患者承担了大部分费用,降低了他们的负担。医院也知道,只要患者还有实际承受能力,手术费用就能再涨一涨。反映到账单上,就是医疗器械价格的上涨。

来源:菁城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23966/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