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关于冯小刚手撕王健林的几点看法

关于冯小刚手撕王健林的几点看法

“情绪输出”的活例子

一个月前,刚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获奖的冯小刚,得到了网络舆论的同情,人们纷纷斥责有关部门的审核机制与时代脱节,导致好片子没有好的生存空间。

一个月后画风突变,冯小刚成为了网友们讨伐的对象,人们指责他阴阳怪气地向万达院线索要排期,压缩了几部同期上映电影的排片空间,甚至有网友呼吁抵制这部“听名字就不想去”的“烂片”。

这样的变化不仅仅说明网友们忘性大、有精神分裂倾向,更说明“情绪输出”是每一个互联网从业者的必修课。

套路中的规律

能够迅速地成为热门话题,除了冯小刚和万达双方的知名度带来的光环效应以外,一场全民撕逼大战也是这次事件能够火起来的重要原因。

撕逼本来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不仅仅考验着你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对手指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广大人民群众将撕逼的过程进行了简化,并且提炼出一个固定的套路,以至于这次事件的评论区画风成为了这样:“我站冯导”或者“我站万达”。

这种现象其实是与互联网发展有些背道而驰的,毕竟移动互联网的发达让你随时随地可以低成本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让你低成本的获得有效的信息,然而人们似乎放弃了科技发展赋予自己的权力,所以在这次事件当中,各方扮演的角色是这样的——

冯小刚那篇“阴阳怪气”的公开信是导火索;王思聪那条观点鲜明、针锋相对的回应是催化剂;非此即彼的观点冲突,让事件有了很高的可参与性;转发、评论、点赞、复制、粘贴等功能降低了这个事件的参与门槛;于是乎冯小刚和王思聪又成为了网友们表达观点的代言人……

——没错,是这样的,网友们任务非常轻松:挑选观点,完成站队。

这样的场景绝不是个例,几乎每个可能产生对立观点的热门新闻的评论区里,人们都会乐此不疲地进行简单地站队,在“思想拿来主义”的帮助下,欢快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

要学好“情绪输出学”

其实不仅仅是冯小刚,王思聪的舆论形象也在这几个月里发生了颠覆——

一个月前的冯小刚代表着遇到挫折的弱势群体,传递出“怀才不遇、抱打不平”的情绪;一个月后的冯小刚成了欲求不满的“坏人”,传递出“贪得无厌、居心叵测”的情绪;

奥运会时的王思聪是个政治不正确的喷子,传递出“颠倒黑白、良心不存”的情绪;现在的王思聪扮演者打脸“坏人”的角色,传递出“公道自在人心”的情绪……

我们不难发现,传递出舆论倾向的网友们并不是谁的粉丝,他们追随着的是符合自己内心的“情绪”。

“情绪输出学”的演习

这门“情绪输出学”其实在今年的美国大选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广播作为主流传播载体的时代,更有语言力量的人占据优势,于是人民选择了罗斯福;在电视作为主流传播载体的时代,更有风度和形象的人占据了优势,于是人民选择了肯尼迪;在网络与社交媒体兴起的时代,符号更加鲜明的人占据了优势,于是人民选择了奥巴马。

到了2016年,社交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繁杂而庞大的信息量面前,恐慌、喜悦、惊讶、悲情这些低思考成本的信息变得更容易传播,人们迎来了只要情绪的时代,于是人们选择了川普。

最经典的例证出现在今年的911纪念日。作为选举年的热点话题,双方的选举团队是一定要蹭这个IP来给自己增加话题量的,成功的借势传播不仅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输出自己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把持网络话语权,但政治参与度较低的“千禧一代”的认同。

借势传播这一点与现在大部分的企业蓝V的新媒体运营思路并没有什么差别,显然,希拉里团队意识到了重要性,却没有掌握相应的玩法:在911纪念日当天,希拉里的个人推特就像例行公事一样简单地写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话,政治正确地挑不出什么错,更找不到任何传播需要的爆点。

川普则在这一天在推特上发布了一张照片,几名救援人员在双子塔的废墟上升起了一面星条旗,配文也很简洁:“永不忘记”。显然,川普很懂得在社交媒体的时代,再多的文字表现力也不如图片带给人们的冲击力。

当时有知乎网友评论道:“我的一个美国哥们看到图之后表示:我的心里瞬间奏响了国歌‘星条旗永不落’,而且还是惠妮-休斯顿带领大合唱版本的,直接热泪盈眶。”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码归一码,撕逼归撕逼,如果因为冯小刚和王思聪吵架而错过了一部好电影,那就真是“神仙打架,百姓遭殃”,有些太得不偿失了。

来源:互联网的那点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2350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